伦敦奥运的妙处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菲利普•斯蒂芬斯 
是我的错。我曾以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注定要成为一场闹剧。现在我知道,伦敦奥运会将办成一次热闹的欢庆会,为伦敦无与伦比的全球中心地位喝彩。我一是错在低估了组织者的狡猾,二是错在,对于什么才是衡量成功的合适标准,我的看法太过天真。
就在伦敦地铁系统再次发生重大故障的那一天,我恍然大悟。当时,数千人被困在地下,酷热难耐。这个宏大的设计作品一下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有些人或许会想,这起最新的事故,是那些理智的人们应该在奥运人潮到来之前逃离伦敦的又一个原因。恩,没错。但这样就正中了组织者们的下怀,而这一计划得益于科勋爵(Lord Coe)和伦敦奥组委其他大员们的出众才华。
具体策略在好几个月前就已部署到位。先是有消息说,伦敦所有像样的酒店房间都已被2政2府2官2员2和商业赞助商预订一空,而且是以奥运大家庭的名义(绝不含一丝讽刺意味)。这个4万多人的精英群体还霸占了所有热门赛事的最佳观看座位。
紧接着,2官2方2宣布,奥运会期间,主要道路将划出专用车道,以便“大家庭”的成员能够顺畅地往来于酒店、体育场、游泳馆和室内赛车场之间。普通人的车辆一旦驶入这些专用车道,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居民若将车辆停在自家住宅外,也将接到罚单。
那些胆敢侵犯赞助商广告权的人,你们也等着挨罚吧。在奥运会期间,伦敦已经作为礼物送给了麦当劳(McDonald’s)、可口可乐(Coca-Cola)这样的赞助商。你要是穿着一件宣传百事可乐(Pepsi)的T恤,有可能会惹上牢狱之灾。
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也“功不可没”。那些天真的人可能曾想,伦敦希思罗机场(Heathrow)的混乱只不过再一次表明,卡梅伦2政2府2显然能力有限。入境检查处排起了长龙,英国内2政2大2臣特蕾莎•梅(Theresa May)却不知如何应对。全世界的人们都通过电视网络看到了希思罗机场的混乱画面。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服人们远离这块是非之地?
在7月份奥运会开幕式之前,方方面面都被一个个坏消息“精心”填满。最近当选连任伦敦市2长的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公布了一项指导意见,总体来说,就是建议那些在奥运会期间想要在伦敦走走逛逛的人,最好采用步行或是骑自行车的方式,或是干脆就呆在家中。地铁乘客得知,在地铁各个主要换乘点,可能至少要等上一个小时,才能像沙丁鱼一样被塞进火炉一般的车厢。即使在最好的时候,夏日酷暑也会让地铁乘客们一个个蔫头耷脑。约翰逊似乎是在发出这样的奥运会邀请:欢迎来到地狱。
经过一番努力,有些人将终于能够进入奥林匹克公园。为了不在观看表演时饿肚子,他们也许会随身带上食物,但在那里,他们的一切食物和饮料都将被没收。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办法迫使他们购买2官2方2特许经销商出售的高价食品呢?
企业也被事先打好了招呼。为了防止交通网络陷入瘫痪,企业被要求大幅减少往返于市中心上班的员工人数。上班族们将延长他们的假期,或是在花园里用笔记本电脑打发时间。经济衰退?没人在意。
只有当你把一件件小事放到一起,才会感受到2012年奥运会组织者的聪明才智和别出心裁。从一开始,他们的计划就不是要献上一场宏大的狂欢盛宴,而是要打造一座“空城”。伦敦将属于“奥林匹克大家庭”,属于那些手里有票的幸运儿。
我曾天真地以为,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需要公众的参与。而组织者们认为,真正重要的那群人,是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数十亿观众。向北2京、德里、纽约和东京传送的画面才是衡量成功的真正标准。
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将看到运动员们畅行无阻地通过空空荡荡、管理有序的希思罗机场。他们将看到列车运行通畅的报道,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看到新闻报道里说:红色巴士在没有路障的道路上疾驰,餐厅、酒吧、公园和博物馆空旷宜人。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中,伦敦的确将保持正常运转。但只有我们这些真正住在此地的人才知道,这些全都是骗人的把戏。这,就是我所谓的“天才”。
译者/薛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