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意识已成为具有现代企业观念的企业家的常识理念了,而在不久前的时代,由于众多商家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而海尔超前开始打造,使得直到今天,海尔集团所占的高处优势仍是众多企业所难以企及的。
2002年4月5日,是海尔集团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美国卡绍郡政府为感谢美国海尔工业园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做出的显著贡献,决定无偿将美国海尔工业园附近的“协作大道”命名为“海尔路”。
以中国企业品牌为美国道路,这在美国是前所未有的。命名揭牌仪式上,面对前来祝贺的美国政界要员、金融界、企业界著名人士和当地媒体,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非常自豪:
“海尔路象征着中国名牌产品在国际上的崛起!”
1984年,张瑞敏接手海尔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时,面对的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烂摊子。如今,海尔拥有69大门类108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406亿元,一天的营业额相当于1984年的4倍。在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估中,海尔以330亿元位居家电行业之首。
抚今追昔,张瑞敏感慨地说:“海尔之路越走越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机遇,一次也不放过。”
海尔第一次抓住重大机遇,是1984年创业之初。当时,中国家电工业刚起步,电冰箱产品整体技术水平低,三星级以上产品一家也没有。张瑞敏将目光转向国外,与德国利勃海尔合作生产四星级高档电冰箱。此后,整整七年,张瑞敏心无旁骛地带领职工创名牌。为使职工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他曾命令职工用大铁锤将76台质量有缺陷的冰箱砸烂。
当时,国内电冰箱厂有100多家,有些厂家由于只看到冰箱供不应求,急功近利扩大产量,忽视了市场对高质量冰箱的潜在需求,后来都倒闭了。
海尔面临的第二次重大机遇,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当时,国内经济形势迅速高涨,受国内商机和国际上兼并联合风潮的双重驱动,许多企业开始涉足多元化经营,但大多无功而返。失败者的教训和随之而来的非议,使一些有条件搞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裹足不前。
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从1992年到1995年.海尔先在青岛市开展兼并,将海尔品牌由冰箱扩展到冰柜、空调和洗衣机。1995年开始,海尔将兼并触角伸向贵州、广东、湖北、安徽,进一步扩大白色家电生产规模,并将产品扩展到黑色家电领域。此后,海尔又实现向以电脑为主的白色家电领域的跨越。
1991年,海尔销售收入为11亿元,1997年,销售收入达160亿元。
1998年前后,中国经济不景气,需求不足,多数企业靠对企业损伤力极大的价格战争夺市场。而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内外市场加快融合。主要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有30 010左右份额的海尔,再次抓住机遇,及时实施战略转移,加速企业国际化发展步伐。
到2003年海尔在全球已有贸易中心656个,设计中心15个,工业园8个,工厂48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万个,海尔国际化发展框架已经搭建。美国《福布斯》杂志去年8月号刊登的资料表明,海尔集团已经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排名第六。
原文地址:http://www.marketing110.com/bbs/thread-120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