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这篇小短文,是我的一点经验总结。今天在群里讨论到这个话题,于是整理成邮件形式分享给各位,
请各位雅正。
创业,可以理解“自己当老板赚钱”,也可以理解为“做事业”。从人生角度,理解为“做事业”更贴切一点。
通过比较研究,大体可以从两个维度抽取创业的规律。
一条是,抛开外部环境,单做事业的需求角度,研究单个企业创业发展规律。
首先,一个人要做一件事,起初往往是自己的想法比较成熟后,煽动自己信得过的人,筹集相关资源(包括资金),去做一个能够持续经营的事业。这时候,团队对创始人和岗位骨干的依赖非常强,叫做英雄驱动期。
【英雄驱动期】
原因:1、整个想法和计划都是创始人和岗位骨干的。2、形成的外部合作关系,都是以创始人和岗位骨干为轴建立的。3、创始人往往是团队的佼佼者,岗位骨干往往是具体项目的佼佼者,而短期无法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团队加盟。4、信任和工作习惯维系工作效率。
英雄驱动型的风险在于:1、整个工作的轴心(计划、合作关系、工作习惯、团队人才配置),都是围绕一个人,一旦出现人才更迭,比如某岗位骨干生病或跳槽,整个事业就会垮掉。2、靠信任关系维系的工作效率,会接受新加入成员的严峻考验。3、人才培养难度大。因此,为了规避英雄驱动型的风险,随着企业业务关系的稳定,企业家会大刀阔斧的进行制度建设,进入制度驱动期。
【制度驱动期】
制度驱动期的特点是:1、每个岗位形成了现成的工作章程,可以规避人才流动带来的事业风险。2、工作有章可循,管理竟然有序。3、分工更加明确,机构设置体系完备。
风险:1、不重视选择和培养特殊人才,导致整个团队实际素质下滑。2、产业转变对企业的考验异常强大。3、资历老的员工往往被安排到副职,或者新增养老岗位,管理更加臃肿。4、业务压力被成熟的制度和稳定的业务关系分散,官僚风气日增。为了进一步规避上述风险,扩大业务范围,保持企业竞争力和传承,于是随着业绩的扩大,企业逐渐进入文化驱动期。
【文化驱动期】
文化驱动期的特点:1、探索并积累出自己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激励理念和故事。2、鼓励创新和新项目孵化。设立研究院。3、在社会上,靠品牌和理念,以及业绩和历史,吸引各路有相同价值观和技术能力的人才。4、企业的管理,即发挥固定制度,又发挥弹性制度,最终靠企业文化和社会影响力来凝聚团队和保证传承。
但是,很多人掌握了企业创立和发展的规律,也具备企业家精神和能力,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创业呢?这就涉及整个社会事业的传承规律。
【业的传承规律】
我们出生的年代,并非混沌初开,而是一个有着既定社会分工的社会。也就是各行各业都有人做了。这时候,就不能像欧洲人入美洲淘金一样,想怎么开创都行。欧美在中世纪时候,社会管理比较分散,所以,可以做生意赚钱以后,欧美比较能干的家族,就慢慢垄断了各行各业,推动了工业化的完成。而我国经历了半殖民地时代的争夺后,党建立了国家,整个工业化是由党组完成的,所以,我国的“业”就掌握在党组手里。
这时候,要做事业,就需要有“单”赚钱。这时候有四类情况创业,1、是承接现有企业的“单”,也就是B2B。2、是赚老百姓的“单”,也就是B2C。2、承接原先的整个企业或企业分支,4、是自己有创新技术,开创一个行业,满足或优化人民的新需求。(这四条,涵盖了所有创业的情况)
但,不管选择什么,都必须受制于行业老大和同行竞争。因为行业老大可以影响整个行业的规则。在中国,党组不让其他人做生意,再怎么有能力都不行,因为今天的“业”是党创的。党组给了其他人机会,有人承接了党组转移下来的产业,或者接国企的“单”做生意,就叫做创业成功了。因此,这部分类型的创业,讲究“近水楼台先得月”。
之前,党组甩开了轻工业(衣服鞋帽)、房地产、食品加工、家用电器、电子科技、汽车等产业,这才有了柳传志之流。现在银行、铁路、石油、电信、电网等行业还是党组管理,不转接下来,其他人就不能在这个行业创业。当然这些行业有他的特殊性。
另外,还有一些人,则是做了新的行业,比如马云,马化腾、曹国伟、陈天桥。他们用技术开创了以前党组没有做的事情,不过,今天要在这个领域创业的,就要接受这些巨头的竞争。
所以,创业并非有能力有钱有人就能做的,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和既定格局,也就是“业”的传承。有“单”,就有“业”。
【大学生为什么创业难?】主要还是没有“单”。为什么没有“单”,因为一般大学生的可替代性太强,事业都是30到60岁的群体在玩,如果做企业的生意,一个机会人家有更多好的选择,不会信任大学生;做老百姓的生意,只能在完全竞争行业(如低端衣服)的末尾赚小钱,如果没有企业家老爸,自己就只能靠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