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著书话洛阳,马旭东在洛阳高校中当数第一人。据悉,这本“写着洛阳史,说着洛阳事儿”的书还引起洛阳多位名家学者关注。
1 为深读洛阳,他遍访古迹
20日,记者见到了马旭东,当时他身穿灰色T恤、蓝色牛仔短裤和白色运动鞋,朝气蓬勃中透着斯文沉稳。交谈中记者得知,马旭东是郑州荥阳人,今年6月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主修对外汉语专业。“印象中,他性情温和,性格内向,很有内涵。”马旭东的同学说。
“小时候,家里有不少中外名著,尽管当时书中很多故事都看不懂,但我仍读得津津有味。”马旭东说,小时候的读书经历让他逐渐喜欢上阅读,并在中学时对历史情有独钟。
2008年,马旭东考入洛阳师范学院。“洛阳是个值得阅读的地方。”马旭东说,4年的大学生活,洛阳的美让他愈加迷恋。“让我着迷的不只是洛阳的风景,更多的是洛阳厚重的历史。”马旭东举例说,从师范学院向北不到3公里的路上,沿途就有刘禹锡故居、邵雍故居、武则天明堂等不少历史遗存。行走在洛阳,随处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
为更深地读懂洛阳,从大一开始,马旭东就经常约上同学骑着单车奔走在洛阳的各个古迹之间。“洛阳的迷人之处还在于,你对这个城市的历史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你所知道的洛阳故事其实寥寥。”马旭东说,担心简单的游览不足以深读洛阳,他每到一处都会认真地记下点滴见闻,回到学校后再到图书馆细查资料进行补充。
2 迷恋城市历史,大二开始著书话洛阳
“有人写《明朝那些事儿》,有人写《唐朝那些事儿》,各个朝代都被写了个遍,但真正写一个城市历史的书却不多见。洛阳的故事这么多,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洛阳笔记整理成书呢?”2010年6月,正在读大二的马旭东在暑假整理自己的笔记时,萌生了写书的念头,便开始执笔写书。上大三时,马旭东在课余时间更频繁地奔走在洛阳的古迹之间。
2011年9月,马旭东在某知名论坛注册,将《洛阳那城事儿》按章节的形式写进自己的博客。因涉及到学校毕业安排,2011年11月,马旭东的博客暂停更新。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其博客访问量就有5000多次。
历时16个月,创作15万字——2011年10月,马旭东完成了《洛阳那城事儿》第一部“先秦篇”的写作。“喜爱这座城市,所以想说的话太多,想写的字太多。”马旭东说,洛阳有史可记,有闻可写,有触可感。在他看来,《洛阳那城事儿》的写作本身就是件快乐的事儿。
马旭东的大学室友称,马旭东除了喜欢历史,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说迷,金庸、古龙的小说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看完后,马旭东就会尝试着去创作。据了解,马旭东在大学期间还创作了《美丽心灵》、《烽火戏侯》等两部电影剧本、三部中篇小说,另一部长篇小说正在创作中。
3 使用“新鲜”词,趣说洛阳史
用马旭东的话说,《洛阳那城事儿》写着洛阳史,说着洛阳事儿。书里既有历史又有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老洛阳的那些事儿,嬉笑怒骂,尽在其中,是对洛阳历史、神话传说、风俗民情的汇总。
“写洛阳的事儿,不能写成学术论文,这样的书很少人喜欢读。”马旭东说,为避免文笔生硬,他在写作中尝试使用了很多“新鲜”词汇。“大禹治水还有为洛阳创造旅游景点的‘附加值’,仓颉造字有乌龟的功劳,君王在我的书里就是‘老板’、‘大股东’……”马旭东笑着说,《洛阳那城事儿》是他在史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写作方式对洛阳的趣解,这样写洛阳历史不至于晦涩难懂,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在《洛阳那城事儿》里,从“龙马负图、伏羲画卦”到“洛神的Love story(爱情故事)”,历史成了时尚小说;轩辕黄帝时期造音律、创汉字、发明养蚕缫丝技术,杜康酿酒成“酒祖”,武王伐纣……洛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被信手拈来,重新排列组合。
网友“000111002011”在马旭东的博客中留言:我们90后的人早与历史脱轨了,但该书语言不枯燥,让人在“傻笑”中了解历史,寓教于乐,帮我们这些“浮躁”的人“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