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07-3-13 22:43: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13 22:12:00的发言:

在经济学里,实际上你自己也很清楚,如果传统的概念定义的很清楚也就不会出现现在这个局面了。概念是一个理论的基石,就象大厦的地基一样,如果定义不明确,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经济学目前就是这种状态。

出現了什麼局面?你想像中的局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3 22:46: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3-13 22:28:00的发言:

数学就好在在它面前可以不必分繁体简体,不必分语言怎样多义,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我认为你的理论欠缺的就是数学的准确性。

告诉别人我买了两本书,重在纯粹的多少,当然是标量;而需求表想要表达的是“量与价的关系”而不是纯粹的“量”的数值,所以是矢量。正是因为你没有这样思考,才把曲线上的点当作标量性质的需求量。这样看来,不仅“需求定律”自己弄得不甚清楚,连需求也没有弄清楚。

你找個例子來看,有什麼量用得著是矢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3 22:47: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3 22:43:00的发言:

出現了什麼局面?你想像中的局面?

一片混乱,派系众多,各立门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3 22:48:2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3 22:53: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3 22:16:00的发言:

你果然不知什麼是需求。它就是這條曲線本身。量可大可小,看行為而定。我用成本角度看的。不用成本看,你用傳統的角度看也可以,但處理不一樣,會多一點名詞。

第一:表示人的主观欲望,诸如对水的需求,对货币的需求,对爱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是指明人类所想要得到的事物、劳务、商品和环境”,“一些物品就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求来看是过剩的,但就人们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则可能是短缺的;或者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是过剩的,但就对发展资料的需求来看又可能是短缺的……”

第二,需求是指明在一定收入状态下,消费者随市场价格变动所愿或能够购买的到的商品。“需求 在形式上通常被定义为在给定的时间和各种价格水平上将被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服务的总量”“从需求层次角度看,人们的需求一般由吃、穿、用向住、行发展的……为实现住、行条件的改善,进而促进其需求的扩大,应做好如下工作……”。

第三,需求是指明能够换取商品并构成支付的货币。“总需求是指明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限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厂商和政府要支出的数量……”,“国民经济是短缺还是过剩,是相对于货币支付能力为基础的需求或有效需求而言的。”

引号内是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动态以及教科书上的摘录,第三个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上的,你说他们谁理解的正确或错误,不要自以为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3 22:53:00

《价值意识》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需求与满足
第一节 感觉与感受
一、感觉与感受的概念
二、感性内质
三、正负感受的划分
第二节 需求的产生
一、需求的定义
二、需求的形成原则
第三节 享用需求与获得需求
第四节 关于需求的其他概念
第五节 需求度
一、享用需求度
二、获得需求度
第六节 满足与负满足
第七节 满足度和单位满足度
第八节 需求的阶和满足的顺序
第二章 价值与满足价值
第一节 关于价值
第二节 价值的参照系
第三节 满足价值
第四节 单位满足价值
第五节 中介事物的满足价值
第六节 财富和财产的价值
第七节 自相满足价值和社会满足价值
第三章 行为与行为价值
第一节 行为的概念
一、 行为及行为类型
二、 行为的实现和完成
三、 行为的需要量
第二节 行为价值
第三节 预期行为价值和实际行为价值
第四节 行为的单位所得价值
一、享用行为的单位所得价值
二、获得行为的单位所得价值
第五节 行为所得价值和所付价值的计算
第六节 自相行为价值
第七节 自行值在行为进行中的变化
第八节 社会行为价值
第四章 行为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行为的求大值定律
一、行为选择的求大值定
(1)两择一原则
(2)时间顺序原则
二、行为进行中的求大值定律
第二节 行为的转换和改变
第三节 交换行为
一、个体交换行为的实现
二、社会交换行为的实现
三、物品社会交换的等价原则
第四节 行为后价值
第五节 行为的社会原则
一、等价原则
二、等率原则
第五章 经验意识
第一节 经验的定义
第二节 感性经验
一、感觉性经验
二、感受性经验
第三节 操作经验
第四节 行为经验
一、行为经验的形成过程
二、行为经验形成过程的求大原则
三、知识对经验形成的作用
四、旧行为经验的作用与改变过程
第五节 应激行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3 22:56:00

stevenbear:希望以后多交流关于行为方面的见解。我先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3 22:57: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13 22:25:00的发言:

行为分成获得和享用两种是从其行为结果判断,即是满足了他的获得需求还是享用需求?

但实际生活中,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两者兼有的复合行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行为的分析。

例如你说的,在家中大唱卡拉ok,从你自己来说就是一个享用行为,而如果你唱的好可能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你从中也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应该也满足了你的获得需求,一种获得社会认可的需求满足。所以也包含了获得行为。


那你分類行為還有什麼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3 23:00: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13 22:47:00的发言:

一片混乱,派系众多,各立门户。


只是這個論壇的問題而已吧?各立門戶在其他地方可沒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07:51: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3 22:57:00的发言:

那你分類行為還有什麼用?

对行为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分析行为,就和其他学科一样,分类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07:59: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3 23:00:00的发言:

只是這個論壇的問題而已吧?各立門戶在其他地方可沒有。

并不仅仅是这个论坛的问题。港台和大陆观点一样吗?港台和日本观点一致吗?日本和美国观点一致?美国和西欧一样吗?西欧和东欧一样吗?……

仅仅说他们都有主流经济学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经济理论都统一的,就是那所谓的主流经济理论来说,几乎每个地方的理解也是不完全一致的。这点这这个论坛上也可以看出来。其他地方也不会差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08:54: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14 7:59:00的发言:

并不仅仅是这个论坛的问题。港台和大陆观点一样吗?港台和日本观点一致吗?日本和美国观点一致?美国和西欧一样吗?西欧和东欧一样吗?……

仅仅说他们都有主流经济学并不能说明他们的经济理论都统一的,就是那所谓的主流经济理论来说,几乎每个地方的理解也是不完全一致的。这点这这个论坛上也可以看出来。其他地方也不会差太多了。

你先區分政策與科學。除去立場,在定義上的觀點都一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08:55: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14 7:51:00的发言:

对行为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分析行为,就和其他学科一样,分类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現在的問題是你無法分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09:00:00
以下是引用xieyongxia在2007-3-13 22:35:00的发言:

我看你是不懂逻辑,只懂胡言乱语,不看前提,理解需求定律你最好结合供给表与供给曲线看。本论题在开头即明确指出是与商品供给相对应需求。

再者,你自言自语,你既讨论别人的话题,就首先要明确别人讨论的前提,不建立在明确的前提下,不在一个平台上是讨论不出什么结果的?

理解需求定律的用法,你加上供應我不反對,雖然供應與需求同時出現在一個行為中,是兩個不同的角度而已。但用法是用法,不是它本身。

需求是什麼是早已有共識的東西,你不理傳統,另立門戶是你的事,這理你那定義與理論不關經濟學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0:55: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4 9:00:00的发言:

需求是什麼是早已有共識的東西,你不理傳統,另立門戶是你的事,這理你那定義與理論不關經濟學的事。

人家引用的可是大经济学家的著作。也“不關經濟學的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1:00: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4 8:55:00的发言:

現在的問題是你無法分類。

以行为所满足的需求类型不同,分成获得行为和享用行为,有什么难分呢?有些行为是复合这两种内容,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行为的分析,一种一种行为进行分析,最后给与综合。

就像我们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它可能同时受到重力、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你能说它的力不能分类了吗?把力分成不同种类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类型的力的性质和特点,而对分析具体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不存在不能分的情况。

关键还是要转变一下思维的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7:2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3-14 10:55:00的发言:

人家引用的可是大经济学家的著作。也“不關經濟學的事”?

馬克思是經濟學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7:29:00
以下是引用ssmmb在2007-3-14 11:00:00的发言:

以行为所满足的需求类型不同,分成获得行为和享用行为,有什么难分呢?有些行为是复合这两种内容,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行为的分析,一种一种行为进行分析,最后给与综合。

就像我们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它可能同时受到重力、作用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你能说它的力不能分类了吗?把力分成不同种类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类型的力的性质和特点,而对分析具体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不存在不能分的情况。

关键还是要转变一下思维的方法。

一個方法如果不使分析更簡單明白,它就是沒用的。分析力的組成,是為了推測物體的運動。力可以根據不同的源頭來區分,或者根據不同的方向來分。這些源頭都可以觀察。你看到質量,可以說有引力,你看到電,可以說有電磁力。但經濟學中的需求根本看不到,你如何分?現在的處理都集中在價格上。我們分出金錢價格,非金錢價格就是為了方便研究。這價格之分是因為競爭不同,市價高者得是市場,排隊是先到先得,長跑冠軍是誰快誰得,這些競爭制度可以觀察,可以區分,價格之分就有依歸。

你自己看著如何做。我舉過很多例子說明價格如何用,你選一個或自己搞一個,用你自己的理論分析一次,看看到底是不是更經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7:49: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4 17:20:00的发言:

馬克思是經濟學家?

看看34楼。在你看来,萨谬尔森也不是,只有张五常,与你观点不一致的都不是经济学家。学家与学派还是分清些。至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自成一体,即便有问题,还知道问题在哪里。比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是什么的“家”要“经济学家”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8:08:00
不要駁稻草人。我沒說過samulson錯。他說的是不同價下買的商品量,沒有錯。這不是購買計劃是什麼?這不是曲線是什麼?雖然他的短缺說不完整,但其他是對的。第三點將需求量當自變量去看貨幣,也一樣的。貨幣是另一種物品。價對應量,物物對應,他沒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8:09:00
我說那句是黑話,說得很清楚是指哪一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20:54: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4 17:29:00的发言:

一個方法如果不使分析更簡單明白,它就是沒用的。分析力的組成,是為了推測物體的運動。力可以根據不同的源頭來區分,或者根據不同的方向來分。這些源頭都可以觀察。你看到質量,可以說有引力,你看到電,可以說有電磁力。但經濟學中的需求根本看不到,你如何分?現在的處理都集中在價格上。我們分出金錢價格,非金錢價格就是為了方便研究。這價格之分是因為競爭不同,市價高者得是市場,排隊是先到先得,長跑冠軍是誰快誰得,這些競爭制度可以觀察,可以區分,價格之分就有依歸。

你自己看著如何做。我舉過很多例子說明價格如何用,你選一個或自己搞一個,用你自己的理論分析一次,看看到底是不是更經濟。

引力能被看到?这可能只有特异功能的人能看见力。力和需求都是通过对客体的运动来判断的。力是通过物体的运动,而需求是通过需求者的行为。一个人的需求可以通过这个人的行为选择和最终的结果来判断,这并不是不可以的,不然,你现在说的经济学中对需求的研究又是如何下手?你现在在这里谈需求不是多此一举了吗?

价格并不能等于价值,价格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因此决不能等同价值。并不能说我们看不见价值,就不能对价值进行分析,我们也看不见感受,但我们同样也能表达我们的感受,价值如同感受一样,是可以通过我们共同的感受而得到表达。

“這價格之分是因為競爭不同,市價高者得是市場,排隊是先到先得,長跑冠軍是誰快誰得,這些競爭制度可以觀察,可以區分,價格之分就有依歸。”这段表达什么呢?能说明价格在行为分析中的作用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4 21:08:1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5 22:25:00

你又弄錯了。我沒說過引力可以看到。但有質量就有引力,根據它們間的關係,當然可以說觀察到質量時,就等同觀察到引力。

沒錯,事後可以判斷需求,但那有什麼用?我們是要它事前有用。表達價值如何做?看他出價!

這段是說,制度不同,行為會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6 20:02: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5 22:25:00的发言:

你又弄錯了。我沒說過引力可以看到。但有質量就有引力,根據它們間的關係,當然可以說觀察到質量時,就等同觀察到引力。

沒錯,事後可以判斷需求,但那有什麼用?我們是要它事前有用。表達價值如何做?看他出價!

這段是說,制度不同,行為會不同。

制度不同当然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出现。规则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竞赛结果。

实际上,我说的定律就是对变化事先判断的问题,需求量,你看不到,但通过某种方法可以观察到它的增加,如抽样调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6 20:08:00
事先看不到,事後也看不到,正在發生時也看不到,正如你看不到神與命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7 09:53: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6 20:08:00的发言:
事先看不到,事後也看不到,正在發生時也看不到,正如你看不到神與命運。

这仅仅是你的主观看法。实际上,科学预测是,事前看不到,事后可以证实,正在发生的虽然看不到,但没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结果都能预测到,这和算命是不同的,因为算命是不能证伪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7 09:56:00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随机抽样的几个商店的销售量增长的比例进行分析后,推测出该地区某个商品的需求量增长情况是完全可能和科学的。因为抽样调查的统计学方法是被证实的有效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7 14:51:00

這是主流看法。

需求量永遠看不到,所以才必須將它與看得到的聯繫起來。無法與你說了,不接受主流的觀點,又堅持自己的看法,你研究的就不叫經濟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8 09:15:00
以下是引用stevenbear在2007-3-17 14:51:00的发言:

這是主流看法。

需求量永遠看不到,所以才必須將它與看得到的聯繫起來。無法與你說了,不接受主流的觀點,又堅持自己的看法,你研究的就不叫經濟學。

呵呵,观念上的不同,一时是很难理解。不过,光用经济学的方法要想解释人的行为还是不够的。希望你在行为方面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6 19:22:33
主帖二级原代码。重贴:需求概念分析


好久没来了,看这几天对需求的讨论比较热烈,也平凑凑热闹。觉得有必要明确一下需求的概念,在此贴出前期的不成熟看法,供大家批评讨论。

需求分析——一个与供给相对应的需求解
在商品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商品的供需状态是理论界乃至ZF关注的焦点,它是经济政策取向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冷热不均的我国经济,供需机制更是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但纵观中外论著,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的需求概念,不少西方经济学家已发现其在应用中存在不同的涵义,如萨缪尔森所言:“不要把‘需求的增加’(即整个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和‘需求量的增加’(即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沿着没有改变的需求曲线的变动)混淆在一起……。”需求似乎不是量的表示,
需求,似乎是非常明确的,从无有人注意过问,但如果真的追问起来,人们经常使用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意义呢?其本体为何?那么,其回答至少有以下三种:第一:表示人的主观欲望,诸如对水的需求,对货币的需求,对爱的需求,“人类的需求是指明人类所想要得到的事物、劳务、商品和环境”,“一些物品就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求来看是过剩的,但就人们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则可能是短缺的;或者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是过剩的,但就对发展资料的需求来看又可能是短缺的……”第二,需求是指明在一定收入状态下,消费者随市场价格变动所愿或能够购买的到的商品。“需求 在形式上通常被定义为在给定的时间和各种价格水平上将被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服务的总量”“从需求层次角度看,人们的需求一般由吃、穿、用向住、行发展的……为实现住、行条件的改善,进而促进其需求的扩大,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三,需求是指明能够换取商品并构成支付的货币。“总需求是指明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限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厂商和ZF要支出的数量……”,“国民经济是短缺还是过剩,是相对于货币支付能力为基础的需求或有效需求而言的。”很显然,上述三种需求概念的内涵是不同一的。其应用严重违犯了逻辑概念同一性原则。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予重新区分界定。如果不重新界定,那么,它将永远干扰人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1,需求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仔细分析上述三种需求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根本不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对水的需求,对爱情的需求 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欲望。“人类需求问题显然同人的价值观和人类动机相关联。”它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载体,而以商品和货币为载体的需求则属于客观需求,一个主观范畴,一个客观范畴,显然不能同一而语,而与供给相对应的且能同供给相交换的需求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第一,作为人的主观欲望,它不可能与供给相交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按需分配的产品社会。第二,人类的主观欲望是无限的,“欲望比满足欲望的手段增长更快。”再大的供给也不可能均衡人类的主观欲望。第三,在我国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相对主观欲望不可能表现为供给过剩。其实,此处的主观需求是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同义语。
2,需求是商品的,还是货币的
客观需求包括威武种“一种是从商品为本体,另一种以货币为本体,而作为与供给相交换,且能形成供需均衡的,需求究竟为何物呢?其实进入市场并以与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具有特指的内涵,必须是能够与供给相交换并且进入市场的货币,作为商品,其直接就可以满足需要,无需交换,也无法交换(物物交换已不是现实的交换形式),因此,与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必须是以货币形式存在,谁拥有货币谁就拥有选择权,拥有购买力,拥有需求,无论是收入还是借贷。其实,我们日常所说的需求是一种显在需求,是能够与供给相交换并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而储蓄,未来收入以及未在市场上流通的一切货币,我们均称之为潜在需求。但如果有什么原因刺激,潜在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就可以转化成显在需求。
3,需求是一般的,还是具体的
分清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国当前理论研究中的分歧和实践中的误导部分是由于对需求认识不足所导致。第一我国当前的需求不足是结构性的,还是整体性的。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福利事业市场化的结果是扩大需求,还是扩大供给呢?很明确,货币是没有标志的,并没有标明什么货币只能购买什么货物,无论人们如何利用它,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是买衣服还是买粮食,需求并不存在结构,存在结构的是人们的消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需求即是指明消费,消费是人们购买选择商品的一种经济行为,所谓的结构性不协调只是生产和消费的不协调。无论你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也不可能增加或减少社会购买力——需求,而开心新产品或福利事业市场化的结果,在市场货币流通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的只能是供给,使人们的货币投向更加分散,需求反而相对大大减少。也就是说,需求是一般的,而具体的则是人们的消费行为。
经济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合成需求概念:认为需求包括二个要素,即需要和货币。其实,这是错误的。穷人需要量大货币量少;富人则相反,很多需要已基本满足,而货币量较多,那么,需求以何为标准,究竟谁的需求大,谁的需求小。其实,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确区分需要、消费和需求的真正涵义。首先,需要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有个人偏好,同时也受修养、风俗、时尚所影响,有追求满足的倾向性;而需求则是进入市场交换且能够构成支付的货币,是一种身外之物,只有多少,无所谓满足不满足;消费是利用需求满足需要的一种具体行为,有利用有限需求购买多少,购买何种商品的选择性。其次,需要是具体的,一种需要不能代替另一种需要,如饮食需要不以代替温暖需要,精神需要不能代替物质需要;需求则具有一般性,没有此商品或彼商品的具体需求,只要有货币,它就可以满足任何需要;消费则是需求满足需要的中介。需要是消费的动机,需求是消费的条件,没有需要就无需消费,而没有需求则无法消费,需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水准,是满足需要的能力。可见,合成需求说的是消费,需要和货币均是消费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已,但他们三者并不是同一的,谁也不能包括和代替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