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同意理清概念.
我按照第二种去理解,但也认为需求是一个不清楚的合成概念。是一个客观购买力与主观需要的合成。而购买力又由已拥有资源(禀赋)与市场价格决定。所以,需求是一个中间变量,更是许多变量的结果,如果要想了解清楚这个定义下的需求,几乎要把全部经济现象了解清楚后才有可能。经济学把需求当作基本变量叙述,就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第二個問題有問題。既然貨幣是商品----不論你是指馬克意義上的還是指經濟物品,那麼需求對應的都只能是商品。你完全可以視買是賣出貨幣買入其他物品,賣是買入貨幣賣出其他物品。有兩種貨幣,你先買入一種貨幣,賣出另一種,再賣出另一種貨幣,買進其他物品,這是買。賣就反過來。到頭來都是物物交易。
需求可以一般可以具體。
需求定律是工具。工具的使用方使有多種。
所以,这个概念下的需求没有所谓“量”。需求是个表,这个表的量什么意思?还谈什么需求量随价格反向变动的定律?
我对需求的定义:
“ 需求是指需求者对具体对象的获得(占有)或享用(消费)的愿望。”(摘自《价值意识》)
我把需求分成为两类:获得需求和享用需求。
你们觉得这样科学吗?谈一谈你们的看法和观点。
有一種東西,叫做學術傳統。有一種東西,叫做討論前的共識。發明新意思不好。創新往往發生在使用手段上。
我对需求的定义:
“ 需求是指需求者对具体对象的获得(占有)或享用(消费)的愿望。”(摘自《价值意识》)
我把需求分成为两类:获得需求和享用需求。
你们觉得这样科学吗?谈一谈你们的看法和观点。
我不管怎麼分。我要問你為何這樣分,分來有什麼好處?對解釋行為有什麼好處?
有一種東西,叫做學術傳統。有一種東西,叫做討論前的共識。發明新意思不好。創新往往發生在使用手段上。
我个人觉得,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就好,很多新的理论出现都是在打破传统观念之后才成为可能。尤其是对传统理论的彻底颠覆,必须要跳出它原有的观念和概念的框框。
如果不理清这个概念,那么建立在需求概念的所谓定律、定理都无法讨论对错,也无法做论证的前提。因此,对这个概念的明确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统一的概念,在讨论时我们就必须说明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应用的。
我不管怎麼分。我要問你為何這樣分,分來有什麼好處?對解釋行為有什麼好處?
你问的好,很到位。
就是因为这样分对解释行为有好处。相对应的行为也就可以分为: 获得行为 和 享用行为
是个“量”啊,只不过前面似乎应当加个字“向量”。这个向量在一个分轴上的投影才是需求量。你的理解呢?
获得行为和享用行为是人的行为的两个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性质。
劳动、生产、购买都是获得行为,为了满足人的获得需求,
娱乐、消费、享乐都是享用行为,为了满足人的享用需求。
我个人觉得,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就好,很多新的理论出现都是在打破传统观念之后才成为可能。尤其是对传统理论的彻底颠覆,必须要跳出它原有的观念和概念的框框。
你們啊。傳統的不一定對,只是它的結論與分析過程,但一定要從傳統的定義出發。否則你算什麼站在前人肩上?亂來。前人錯在結論上,不同意,要改,沒問題。前人的設定的規則有問題,可以改,但一定要能說服其他人,這是佷大的改動,要留神。前人的定義不太好改。你試改一下力的定義?定義是學問是理論的起點,改了,你就走向另一個方向,不是這門學問了。何況,前人結論對的有那麼多,怎好在基本概念上亂動?
如果不理清这个概念,那么建立在需求概念的所谓定律、定理都无法讨论对错,也无法做论证的前提。因此,对这个概念的明确是完全必要的,如果没有统一的概念,在讨论时我们就必须说明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应用的。
我勸你多多看書。它沒有你想的那麼不明確。
第二個問題有問題。既然貨幣是商品----不論你是指馬克意義上的還是指經濟物品,那麼需求對應的都只能是商品。你完全可以視買是賣出貨幣買入其他物品,賣是買入貨幣賣出其他物品。有兩種貨幣,你先買入一種貨幣,賣出另一種,再賣出另一種貨幣,買進其他物品,這是買。賣就反過來。到頭來都是物物交易。
需求可以一般可以具體。
需求定律是工具。工具的使用方使有多種。
注意我的需求概念——是与商品供给相对应的商品的需求,即为了和价格、供给相联系,而不是泛泛的谈需求。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它既能和供给相交换,又能够和供给共同形成价格的需求。
货币在历史上曾经是商品,其本质上也存在着商品的血液,但它已经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只有价值而不具有实体的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一般价值物,在商品交换中与商品形成交换的对立面。
如果需求是在商品交换中与商品供给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具体的,因为现在物物交换已经不存在了。
需求定律是工具,是什么意义上的工具?连需求的概念都没有确切的涵义,我们如何确定需求定律呢?
是个“量”啊,只不过前面似乎应当加个字“向量”。这个向量在一个分轴上的投影才是需求量。你的理解呢?
另一個方向是什麼?是價。你也不用在概念上向數學看齊。你買兩本書,這裡有多少個量?你一天吃三條麵包一個雞蛋,這裡有多少個量?是矢量?標量?張量?用得著這樣想嗎?
注意我的需求概念——是与商品供给相对应的商品的需求,即为了和价格、供给相联系,而不是泛泛的谈需求。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它既能和供给相交换,又能够和供给共同形成价格的需求。
货币在历史上曾经是商品,其本质上也存在着商品的血液,但它已经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只有价值而不具有实体的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一般价值物,在商品交换中与商品形成交换的对立面。
如果需求是在商品交换中与商品供给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具体的,因为现在物物交换已经不存在了。
需求定律是工具,是什么意义上的工具?连需求的概念都没有确切的涵义,我们如何确定需求定律呢?
這有什麼特殊的?有什麼程序有實體?還不都是一些電子信號?我認為你在說黑話,什麼對立面云云,不知所云。
需求定律是打造具體解釋行為的理論的工具。需求的定義回去看課本,明確得不能再明確了。那是一個行動的計劃,它的內容是你在什麼價格下願意做什麼。
你們啊。傳統的不一定對,只是它的結論與分析過程,但一定要從傳統的定義出發。否則你算什麼站在前人肩上?亂來。前人錯在結論上,不同意,要改,沒問題。前人的設定的規則有問題,可以改,但一定要能說服其他人,這是佷大的改動,要留神。前人的定義不太好改。你試改一下力的定義?定義是學問是理論的起點,改了,你就走向另一個方向,不是這門學問了。何況,前人結論對的有那麼多,怎好在基本概念上亂動?
在经济学里,实际上你自己也很清楚,如果传统的概念定义的很清楚也就不会出现现在这个局面了。概念是一个理论的基石,就象大厦的地基一样,如果定义不明确,这种理论就不可能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经济学目前就是这种状态。
一个计划能够与商品交换吗?能够形成需求曲线吗?能够形成价格吗?那么你的需求规律只不过是一个心理规律。再者,你的量是个什么样的量?
获得行为和享用行为是人的行为的两个阶段,又具有不同的性质。
劳动、生产、购买都是获得行为,为了满足人的获得需求,
娱乐、消费、享乐都是享用行为,为了满足人的享用需求。
穫得與消費之間並不涇渭分明。這樣你的處理會有困難。例如你是業餘歌手,家中唱歌時既是生產又是消費。你為家人生產歌唱,又消費了家人的讚美。那我問你,你在家中大唱卡拉ok,到底分類成哪種行為?
一个计划能够与商品交换吗?能够形成需求曲线吗?能够形成价格吗?那么你的需求规律只不过是一个心理规律。再者,你的量是个什么样的量?
你果然不知什麼是需求。它就是這條曲線本身。量可大可小,看行為而定。我用成本角度看的。不用成本看,你用傳統的角度看也可以,但處理不一樣,會多一點名詞。
我对需求的定义:
“ 需求是指需求者对具体对象的获得(占有)或享用(消费)的愿望。”(摘自《价值意识》)
我把需求分成为两类:获得需求和享用需求。
你们觉得这样科学吗?谈一谈你们的看法和观点。
需求的概念限定一般要根据应用的环境来确定,如果在构成商品交换且与供给相对应的语境中应用你的愿望,你认为如何?你的“对具体对象的获得(占有)或享用(消费)的愿望”能与商品交换吗?
穫得與消費之間並不涇渭分明。這樣你的處理會有困難。例如你是業餘歌手,家中唱歌時既是生產又是消費。你為家人生產歌唱,又消費了家人的讚美。那我問你,你在家中大唱卡拉ok,到底分類成哪種行為?
行为分成获得和享用两种是从其行为结果判断,即是满足了他的获得需求还是享用需求?
但实际生活中,人的许多行为都是两者兼有的复合行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行为的分析。
例如你说的,在家中大唱卡拉ok,从你自己来说就是一个享用行为,而如果你唱的好可能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你从中也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应该也满足了你的获得需求,一种获得社会认可的需求满足。所以也包含了获得行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3 22:27:04编辑过]
另一個方向是什麼?是價。你也不用在概念上向數學看齊。你買兩本書,這裡有多少個量?你一天吃三條麵包一個雞蛋,這裡有多少個量?是矢量?標量?張量?用得著這樣想嗎?
数学就好在在它面前可以不必分繁体简体,不必分语言怎样多义,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我认为你的理论欠缺的就是数学的准确性。
告诉别人我买了两本书,重在纯粹的多少,当然是标量;而需求表想要表达的是“量与价的关系”而不是纯粹的“量”的数值,所以是矢量。正是因为你没有这样思考,才把曲线上的点当作标量性质的需求量。这样看来,不仅“需求定律”自己弄得不甚清楚,连需求也没有弄清楚。
需求的概念限定一般要根据应用的环境来确定,如果在构成商品交换且与供给相对应的语境中应用你的愿望,你认为如何?你的“对具体对象的获得(占有)或享用(消费)的愿望”能与商品交换吗?
应该是包含了对具体商品的获得或享用的愿望。正因为有了这种愿望,才能产生出对具体商品的交换行为。
這有什麼特殊的?有什麼程序有實體?還不都是一些電子信號?我認為你在說黑話,什麼對立面云云,不知所云。
需求定律是打造具體解釋行為的理論的工具。需求的定義回去看課本,明確得不能再明確了。那是一個行動的計劃,它的內容是你在什麼價格下願意做什麼。
我看你是不懂逻辑,只懂胡言乱语,不看前提,理解需求定律你最好结合供给表与供给曲线看。本论题在开头即明确指出是与商品供给相对应需求。
再者,你自言自语,你既讨论别人的话题,就首先要明确别人讨论的前提,不建立在明确的前提下,不在一个平台上是讨论不出什么结果的?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