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的遭遇确实令人同情,但细想,他和中国太多的上访者一样,重复着他们渺茫而执著的梦想,也重复着悲凉而无助的命运!我是一个药监局基层的公务员,去年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药监局,对与药监高层不是很了解,但对于基层,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以我所在县级药监分局为例,西部经济不发达,药监部门又属于省直管,省府的阳光照不到,地方的恩泽又享受不上,事实上基层药监部门是处境相当尴尬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罚没收入,而一个县区又没有药品生产企业,只有经营企业,也只是小门诊、小药店,罚款能有多少?我所在的县还属于西部百强县,工作人员状况仍不如地方。工资低于地方人员,福利没有,我所了解的情况是:大多的药监分局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有的地方全局没一台电脑,有的地方没法办灶,有的地方为了减少开支,公务员和局长一起每天在灶上买菜做饭,有的地方分局只有一辆车:昌河!我用的办公桌,最少已经五十年历史,可我每天都神圣的庄严的虔诚的上班,想的是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外界普遍认为,药监系统一个部门管着一个市场,郑筱萸事件后,舆论认为药监系统已经形成一个利益体、腐败链,认为是药监系统的集团问题,不是郑个人问题!我以为不然,我认为这样的评议对广大基层干部、对怀有梦想的公务员有失公允。基层权利有限,贡献却大!而有人认为只是国家药监局的问题,我也不同意,至少应该加上省一级药监局,因为省局权利也太过集中!事无俱细,培训、审批、认证都收回省局,不放心基层,怕基层贪污腐败,最后恰恰高层出了问题!实践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着权利是腐败的温床这一真理,而现实是当权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集中权利我参加工作俩年,法律专业毕业,从事稽查工作至今,还没接受过一次省局培训,国家规定的公务员初任培训除外。这种外行管内行现象省局高层肯定知道,因为招录公务员方案、招什么专业人都是他们同意的,为什么人才培训和交流这么呆板?为什么违背招录公务员的初衷?因为省局忙!忙什么?忙本来应该基层忙的事。每件事背后都是费用和收入。从此可以看出,一个以利益为终极追求的高层,他监督管理的市场,他领导发展的部门将会走向何方?形象工程GMP,事实上在我们基层早有抵触。但基层的工作重要,因为都知道吃苦;基层的人不重要,因为没有权利!所以基层的意见没有任何意义!郑的问题暴露,外界震动很大,奇怪的是处于风暴中心的药监系统内部却异常的安静。原来是高层以家丑不可外扬的惯性思维在掩饰、在转移、在等待,实际上是掩耳盗铃,欲盖弥张,恰恰暴露了其惊慌心理和极不端正的态度。
探讨郑筱萸问题,无论是从个体现象还是集团腐败的角度出发,都应该着眼与腐败的根本-制度。药监本来就是泊来品,而从药监局成立起就没有没考虑过他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是否应该根据我们的社会主义特色实事求是的设立制度,从市场出发,服务市场,保障安全。只是给予权力,在权力的支撑下,监督管理者失去了监督,市场经营者失去了市场经营之道,权钱交易爬上了国家局局长的办公桌。行贿受贿各不负其责,各不守其德,这就是常说的体制问题,其实简单:权力分化,利益分散;权力有监督,利益有风险,自然消停的多!
另外,药价虚高药监部门只有微小的宏观影响力,还没物价局的影响力大;而看病难看病贵实际上药监部门没有责任,责任全在卫生部门。和GMP一样,卫生系统为了降低药价的形象工程药品招标制度恰恰是药价虚高、看病贵的根本症结。生产企业操作药品通过政府招标,就等于穿上了高价的合法外衣,一劳永逸,虽然每年都要招标,但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后,往后其实就是例行公事,水到渠成。而医院更简单,直接给院长吃回扣,就只用你的药。院方乐不思蜀,既按照国家规定使用招标药品,又吃回扣,又卖高价药,妈的!这制度谁发明的,简直是医院的再生父母么!提醒大家关注卫生部门黑幕,药监局原来只是卫生部下设的一个药政司,甩开这个敏感的包袱后,卫生部的人正偷着乐呢!预计不久的将来,卫生黑幕揭开的时候,大家会更愤怒、更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