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只能按价值交换,增减中变动的是价格,交换中可能出现价格高于价值,也可能出现价格低于价值。如果“现实中商品价值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产品价值”,请问这大于所多出来的量和小于所少掉的量跑到哪里去了呢?
产品价值到商品价值的变动是由于交换导致的,那么显然从人类开始第一次的生产到现在,其生产可能创造了价值,也可能没有创造价值。因为既然最后可能多于也可能少于生产出来的价值,那么,弄不好就是相互抵消归零了。
当然he_zr也许会说,交换最终总是导致价值增加的。那么就是说价值增加来自交换而不是生产。如果价值来源于交换,那么显然大家都不用去劳动,都只要交换就可以了。问题是交换到最后,兜了一圈,还是换回最初就属于自己的东西——除非在眼看自己的东西到自己手中前停止交换。但he_zr的谬论就是价值来源于交换,而人类之所以使得价值一直在增加就是因为不停地交换,所以这个“停止”是不允许的。于是……只好自己打脸了。
这位R某完全不懂得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有什么区别,把微观宏观混为一谈,说微观就用宏观反证,说宏观就用微观反证,所以才有“这大于所多出来的量和小于所少掉的量跑到哪里去了呢?”这种愚蠢的问题。总之,别人的论证方法一概不知,而埋头于自立靶子,自己攻击,靠扇自己的耳光以示打别人的脸。
此外,本人文章首先定义了此处的价值是什么,根本不需要价格来衡量价值的大小变化,这位R某却自以为自己高明,好像只有自己知道价格与马克思所定义的价值是什么关系,真是可笑之极。
他自己不能就势回答如此简单的问题——恰恰因为商品未必一定成为被消费的产品(消费品),所以表现为商业有时可以使得产品实现价值,有时使得产品不能实现价值。
这种残缺的头脑应该如何教授他呢?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学政治经济学的,尽管有些人可以学点庸俗经济学——那种菜市场里买菜婆都知道的东西的理论化和学究化而已。
这位R某既不懂得别人的论证方法,也不懂得别人的论证条件。本人所言的价值“大于、等于和小于”关系完全是一个供需平衡条件下出现的微观状态,供需平衡哪里还存在什么“有时使得产品不能实现价值”?又在无的放矢的自我意淫什么“庸俗经济学”。
连标点符号都不会加,所以显得语无伦次,破折号都不会用,还要我给加上去。
你不但画蛇添足,还破坏了别人的表达方式。“资本,带来价值的作用”与“资本带来价值的作用”是同一个意思吗?回家去补习语文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
生产的三要素丝毫不构成交换价值而只能是使用价值的要素条件。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所以指责完全不成立。
一个不懂得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的时候,他自然错误地把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素直接当作交换价值的要素。他完全不懂得,一个对象之所以可以具有交换价值首先必须是劳动的结果。资本作为死劳动只能转移自身中所蕴含的价值丝毫不再有增加的价值可以提供。如果资本本身可以提供一个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那么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拿资本去交换就可以了。——多好笑的结论!
先不论什么是“交换价值”,由产品转化为商品条件下,生产要素是产品的要素条件,产品是商品的要素条件,生产是交换的要素条件,交换是“交换价值”的要素条件,没有生产要素这个必要条件,后面的逻辑链还怎么存在?何来的什么“不构成”?
此外,政治经济学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政治经济学只要涉及劳资分配关系,就必然涉及生产,而交换倒是其次,因为宏观上交换不新增分配对象,分配对象只能来自于生产,交换不过是一次再分配过程,交换环节完全可以省略。
因此,资本本身与劳动力要素合作共创说的是生产环节,价值在交换中“大于、等于和小于”关系说的是微观状态。由此可以看出,你的理解能力不仅不是一般的差,而且还带有自设靶子,自娱自乐的癖好
他忘记说股权从来不提供价值的增加量而只提供价值的转移量。分配的收益如果存在增量是劳动参与的结果。一个没有劳动的投资对象,股权照样可以取得收益,但其收益绝对不会超过其投入时候的价值。所以恰恰是他自己“看不到深层的逻辑关系源头”。他连投资一把斧子,如果没有使用斧子的劳动,最终得到的还是一把斧子都不懂!
。
股权是投资者投资的资本权属凭证,不是生产要素,资本才是生产要素,连这些基本常识都搞不清,却在胡扯一通。既然投资了一把斧子,就必然存在使用斧子的劳动,否则哪里还存在生产?可见,你不仅到处胡乱假设,而且还尽显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