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4日13:19
作者:
《法人》杂志
“短短几年间,政府卖光了开发区的所有土地,如今欠下了上百亿的债务却打造了一座空城。”
站在雨中,薛小兵顾不上打伞遮雨,指着远处空无一人的大片楼房。他告诉《法人》记者:“政府如今偿还这些欠款利息都困难,公务人员已经为此几个月没发工资了。”
薛小兵说,当那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一个圈之后,辽宁省盖县鲅鱼圈村——一个地处辽东半岛的小渔村,此时也被圈进了开发区的行列。1984年5月,鲅鱼圈村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为营口市鲅鱼圈区。1988年3月,辽宁省委和省政府确定,在鲅鱼圈区兴建出口加工区,并将其列为辽宁省对外开放三个示范区之一。1992年10月,鲅鱼圈区再次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幸运之神屡屡惠顾,但鲅鱼圈这个地处渤海之滨的小渔村,似乎永远难有南海边那个“小渔村”的那份幸运。因为直到2006年这里才开始崛起座座高楼,并且极可能成为一座“空城”,而所谓聚起的座座“金山”却是留给当地百姓的上百亿元债务。
营口开发区负债百亿 打造的可能是一座“空城”
鲅鱼圈经济技术开发区(即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说是营口市辖的一个区,却南距营口市有50多公里。资料显示,鲅鱼圈北距沈阳210公里,南距大连170公里,辖区内的
营口港是我国北方最近的深水不冻港,也是北方第二大港。按理说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这里早就该崛起了,但它却迟迟没能腾飞起来。
2004年1月8日,国务院批准调整营口市鲅鱼圈区的行政区划,将原盖州市的熊岳、红旗、芦屯三镇划入鲅鱼圈区。鲅鱼圈从此拉开了“扩城运动”的帷幕。
“新区内到处都在搞房地产,搞了6、7年了,如今还是‘空城’一座。”出租车司机和《法人》记者闲聊说。
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鲅鱼圈新城区,宽阔的马路灯火通明,却鲜见车辆和行人。夜色阴沉沉的,上百处大型房地产工地上闪着忽明忽暗的灯光,四周看不见一个人影,显得一片死寂。突然一辆小车的灯光刺破了夜空,但一晃便消失了,其速度像灾难前的逃亡,使人感到阴森可怖。
记者入住的宾馆位于老城与新城交汇处,这里是新区最繁华的地段。这家有着百十间标房的中档宾馆,即使在当下的旅游旺季,入住率竟然也不到30%。用宾馆附近一大型商场服务员的话说:“宾馆里服务员比住店的多,商场里售货员比顾客多。”
宾馆后面是一处有着21栋6层小楼和8栋12层小高层组成的小区,已经建成有6年了。记者连着几天刻意在晚上6点至9点对该小区连同周边几处同期开发的小区进行观察,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这些小区的亮灯率都不足4成。
这些小区住的基本都是黑龙江的购房户,大部分没人住。
“现在还算是好的,如果到了春节,大街上几乎见不到人,这里更像一座鬼城。”小区一业主告诉《法人》记者。
该小区的外围是13栋已经完工的30层高层建筑,据一处已经建成两年的楼盘售楼处散发广告的小伙子讲:“如今销售还不到3成。这两年由于房价停涨,销售形势很不好。这个月仅卖出了两套房子,但与相邻的那几家楼盘比还是好多了。”
6月16日上午9点半,记者再一次到新城区。平安大街是贯穿整个鲅鱼圈城区南北的中心大街,共东、西两条。鲅鱼圈区管委会办公地点搬到新区后,该两条大街刚好分列办公大楼两旁,每天大量的公务人员上下班基本通过这两条路从老城区到政府上班,两条平安大街因此也成为新区目前使用率最高的两条路。
从老城边沿的四季广场出发,沿平安大街向南第一个路口是蝴蝶泉路。过红绿灯时记者刻意观察了一下,通过这个路口的车辆竟不到20辆。继续往南是日月大道。政府办公大楼就在日月大道边上,由于是礼拜天,这里的行人和车辆显得更稀少。日月大道的西头是月亮湖公园,是红河入渤海的观赏景区。记者在月亮湖广场转了近半个小时,只看到了一个十几人的老年旅游团在合影留念。
过日月大道继续向南便是山海大道。从蝴蝶泉路到山海大道6、7公里长的地域到处是高楼林立,约有2公里纵深,这一区域是鲅鱼圈未来城的中心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是这区域购房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还很少有人搬来居住。
许主任是鲅鱼圈区工委一名参加工作10年的年轻科级干部,2008年12月,管委会搬到新区办公后,他和爱人为了今后工作便利,商量将房子买到了这里,但至今没有搬过来居住。
“房子是按揭的,首付就花光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房子一直没钱装修,所以就一直没法居住。”徐主任告诉记者说:“没搬来住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没有人气,生活上、孩子上学等方面都很不便利,这也是大多数公务人员购房没住的根本原因,如今这里已经有点恶性循环了。”
“这里的大多数房源实际是被黑龙江过来的炒房团掌控了,房价已从2年前的1000多元每平方米被炒到了目前的5000元每平方米,这才是房屋销量好但却没人居住的根本原因。”出租车司机李师傅说。
老闻是一名再有4、5年就到退休年龄的老科级干部,两年前由于儿子结婚刚在老城区买了房子,所以当时没打算在新区买房。后来感觉“两头跑”不是个办法,便想看一套房子,令老闻没想到的是房价翻着滚往上涨,因此在犹豫间至今也没有买。
老闻告诉记者:“现在的房价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决定不打算再在新区买房了。”
按照鲅鱼圈整体发展规划,鲅鱼圈的人口将由现今的30万计划在几年内增加到100万。也就是说鲅鱼圈将在该区域南再造一个与老城区面积同等的新城,吸引近70万外来人口到此购房定居。
过山海大道继续往南一直到熊岳河边,宽阔的大路上见不到车和人,广袤的田野间到处是房地产工地,但每个工地只有那么零星的几栋高层建筑在象征性的施工。记者在一个名叫“华御。水岸名”的别墅小区前想拍一张照片,为了背景中有个人,记者端着相机足足等了5分钟,才好不容易等到一个骑电动车接孩子放学经过的行人。
“华御·水岸”名小区建成已有5、6年了,刚开发时根本没有人买,后来整体卖给了一个黑龙江的人,一直就没啥人住。”李师傅说。
“没有人住,新区就是一座空城。” 薛小兵无比凄凉地感叹:“发展几十年了,没想到当地政府最终会靠房地产来发展当地经济。”
“具体欠款有没有一百亿我不清楚,但肯定是欠了不少。领导都跑出去躲帐去了,你是肯定见不上了。” 17日上午,《法人》记者到鲅鱼圈管委会采访时,一位老干部悄悄告诉《法人》记者。
新区虽然没啥人气,但管委会却是早早就搬进了气派的新办公大楼。
一年内两度建造办公大楼 办公楼都很气派
原鲅鱼圈工委、管委会办公楼一直位于鲅鱼圈南部边沿的世纪广场北侧,办公用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管委会成立初期,全部为5、6层的楼房。
2004年,鲅鱼圈新任领导上任,将原有的办公楼全部扒掉,在搬到外面租房办公的同时,计划在原址上启动新建一幢13层高的大楼。2006年,管委会领导又突然决定将机关南迁4公里到现在的位置,在没有任何土地审批的情况下,新建了现在的办公大楼。
“当管委会办公楼建到地面4层时,领导认为办公楼设计不气派,于是将该栋尚未完工的办公楼高价强行卖给港务局,再由港务局出钱建了现在的办公楼。”薛小兵一直这样解释政府的突然搬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