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普斯的经济学生涯 启蒙阶段
耶鲁大学的高才生
菲尔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伊利诺斯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直到1939年其父才在纽约找到了新工作,菲尔普斯全家搬到了哈德森河上游的一个宁静郊区,在那里菲尔普斯进入了公立学校读中学,1951年毕业。随后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1955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菲尔普斯选择了在那里读研究生。
在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菲尔普斯与自己仰慕已久、也是耶鲁名气最大的两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和托马斯·斯凯林(Thomas Schelling)保持了密切接触和交往。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菲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但在1960年,菲尔普斯重返耶鲁开始学术生涯。
学术黄金期
缔造现代宏观经济学
在耶鲁大学考勒斯基金的5年半时间,是菲尔普斯学术生涯发展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使他一举成名的关于国民储蓄的“黄金准则”论文 ,就是在这段时间早期完成的。这篇著名论文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索洛l956年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菲尔普斯则利用这一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分割律,对后世影响极大。在随后几年中,他又对经济增长的黄金准则做了进一步阐述。
菲尔普斯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翻开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
在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在整个1960年代后期,菲尔普斯是试图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一批年轻经济学家的先锋之一。他最广为人知的学术贡献,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和发展。
1971年秋天,菲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一待就是8年。这一时期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经济公平问题和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等领域的研究上面。
1993年9月,菲尔普斯回到了纽约。回国后,菲尔普斯继续保持着对东欧问题的研究兴趣。同时,他对自己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开始着手研究。这一主题涉及对低收入工人的补贴计划,其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工资率和就业率。他对失业微观基础问题的长期研究,对其在失业的背景下提出这个计划起到了很大帮助。同时不难看出,菲尔普斯先前对经济公平、特别是罗尔斯社会公平理论的研究,也为此提供了一个背景和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