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691 3
2007-03-14
费尔普斯对中国经济很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次讨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关系时,他总是非常兴奋。他在演讲中称,中国经济的表现非常好,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20年来选择了非常正确的经济政策。他就中国经济特别谈了三个问题:结构性因素对就业与增长的影响、外国经济景气状况对中国的影响、经济过热与投资过热问题。今天看来,他的见解仍显示出这位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深刻洞察。

在谈到结构性因素对中国就业与增长的影响时,他认为,中国必须改变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说,为了追赶上美国和欧洲已经掌握的更高技术水平,中国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国内政策与措施,来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以成功地过渡到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科技发展的阶段。而为了适应激励不同层次商业人士的创新计划,并从中挑选出更有商业前景的创新计划,中国将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以向这些有商业前景的企业提供融资帮助。这些话,现在听来也很有价值。

对于中国国内一直在谈论的经济过热与投资过热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持续的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本存量的逐渐增长,最终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对中国政府而言,所有经济活动的过热,或者由过度投资引起的经济过热问题,只是一个短期问题。中国需要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低效率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应该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加强金融结构的调整。

对于国外经济景气状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费尔普斯认为,欧洲经济及美国当时出现的小规模衰退,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过,他并不建议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框架来估计最近几年出现的持续衰退的影响。他认为,美国和欧洲通行的低利率,显著地影响了中国的投资膨胀。随着投资活动的增长,工资水平将上升,投资增长也会伴随着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结果,就业人数就增加了,吸引了更多来自农村地区的工人。但是当美国和欧洲经济开始复苏时,将会导致世界实际利率上升。所以,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14 17:33:00
菲尔普斯的经济学生涯

启蒙阶段

耶鲁大学的高才生

菲尔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伊利诺斯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直到1939年其父才在纽约找到了新工作,菲尔普斯全家搬到了哈德森河上游的一个宁静郊区,在那里菲尔普斯进入了公立学校读中学,1951年毕业。随后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1955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菲尔普斯选择了在那里读研究生。

在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菲尔普斯与自己仰慕已久、也是耶鲁名气最大的两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和托马斯·斯凯林(Thomas Schelling)保持了密切接触和交往。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菲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但在1960年,菲尔普斯重返耶鲁开始学术生涯。

学术黄金期

缔造现代宏观经济学

在耶鲁大学考勒斯基金的5年半时间,是菲尔普斯学术生涯发展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使他一举成名的关于国民储蓄的“黄金准则”论文 ,就是在这段时间早期完成的。这篇著名论文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索洛l956年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菲尔普斯则利用这一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分割律,对后世影响极大。在随后几年中,他又对经济增长的黄金准则做了进一步阐述。

菲尔普斯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翻开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

在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在整个1960年代后期,菲尔普斯是试图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一批年轻经济学家的先锋之一。他最广为人知的学术贡献,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和发展。

1971年秋天,菲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一待就是8年。这一时期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经济公平问题和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等领域的研究上面。

1993年9月,菲尔普斯回到了纽约。回国后,菲尔普斯继续保持着对东欧问题的研究兴趣。同时,他对自己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开始着手研究。这一主题涉及对低收入工人的补贴计划,其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工资率和就业率。他对失业微观基础问题的长期研究,对其在失业的背景下提出这个计划起到了很大帮助。同时不难看出,菲尔普斯先前对经济公平、特别是罗尔斯社会公平理论的研究,也为此提供了一个背景和铺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17:33:00
展望未来

献身经济学的一生

在刚刚步入60岁的时候,菲尔普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清算和检讨。回顾过往成就令他欣慰,而看到这些成就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更是一种满足。他感到自己的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平和的阶段,他不再有动力去试图在最快的时间里获取成功。同时在他看来,学术影响并不是他个人成就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他方面的回报、特别是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非外界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用菲尔普斯本人的话说,这是很有“解放性”的。

1995年,菲尔普斯以“献身经济学的一生”为标题撰写了自传。在这本自传中,他为自己列出了未来20年的研究计划:首先,对东欧转型问题的研究将深入下去;其次,他将更关注本国的贫困人口;最后,失业决定问题仍将是他的一大研究主题。同时他还提到了几个可能选择的研究方向,如股票市场或政治领域。正如菲尔普斯自己所说,他对这些以及其他不可遇见的研究课题充满期望。

诺贝尔经济学奖

十年历程

从1997年至今的10个年头里,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历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等经济学领域,而具体的研究项目涉及期权定价理论、货币与财政政策、博弈理论……回首10年,不难看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内容无一不与全球经济的走势紧密相连。

也许我们还清晰地记得,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带来了重大的撞击。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正是期权定价理论。众所周知,期权定价的理论成果与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的分析,最终促成今天欧元的诞生,这也恰恰证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高瞻远瞩”。

不可否认,如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这个世界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奖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从而把握未来经济的走势以及发展方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4 21:45: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