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633 2
2012-07-05
因帖子超多论坛字数要求,故分为两个帖子;论坛不熟,朋友们见谅

(注:前段时间朋友约稿,曾不揣粗陋,连夜草拟小文一篇。因小可才识学浅,有关看法并拿不准,只是一种感觉。过去曾得论坛朋友帮助,深知论坛高手如云。今冒昧贴于此,恳请方家指正:即使不能正视听,至少我能够知道我的理解有哪些不妥,应向何种方向修正。另:想无用之事、读无用之书、过恬淡人生,是我的个人兴趣,谈不上学问中人,但现在的工作同学术有关,若有关理解不妥,恐遗祸学人)

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有待澄清的几个观念


一、引子:两大体系的命运

二、数学方法:简单VS.复杂

三、数学模型:逻辑VS.经验

四、经济模型:替代VS.互补

  毫无疑问,现实经济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甚至规律,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亦必然面临特殊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古往今来的经济理论和模型,谈不上绝对的高低对错之分。国内学术界似乎过于强调经济模型间的“替代性”,而忽视了经济理论之间的“互补性”,进而认为当前流行的经济模型是“高级的”、正确的,而过去的经济理论似乎全是“垃圾”。果真如此,不仅太过小觑数百年来经济学家的智慧,而且有“视现实经济为玩物”之嫌;果真如此,经济学家很可能从“知识分子”退化为标准化“流水线”上的“高级产业工人”,成为《国富论》第五篇批评的有技术、没文化的群体。

  笔者一直认为,任何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都有可取之处,它们之间更多地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需结合时代背景和研究目的辩证看待。譬如重商主义,在现代经济学家眼中似乎一无是处,但在市场体系构建之初,借助于国家力量,对内打破封建割据、构建统一市场,对外武力开拓潜在市场(把“非市场”变为“市场”),在特殊条件下并非全然没有道理(相对于大使命而言,其具体“器物”层面的谬误并不重要)。一旦市场体系开始良性运作,打破垄断、自由市场自然成了古典经济学的首要选择。

  不妨以人们熟悉的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例。按照市场机制是否对有关冲击做出了充分反应,我们可以将经济问题分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传统凯恩斯主义针对的是短期问题,探讨的是“短期怎么办”;新古典宏观针对的是长期问题,分析的是“如果短期这么办,长期会怎么样”。没有凯恩斯主义,ZF部门将束手无策;没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ZF部门将一错再错!现代经济缺了谁都不行!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是互补,这也是曼丘(2006)将凯恩斯主义称为“工程师”、把“新古典学派”称为“科学家”的主要原因,并认为“如果宏观经济学家始终记住他们的双重角色,那么该学科的进展将更为顺利、更卓有成效”(《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宏观经济学家》第30页)。

  现代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市场机制尚未完善,同样的市场调整过程也许会经历更长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面临的许多中长期问题很可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短期”问题(市场机制尚未做出完全调整),但国内学术界似乎有着用长期框架、分析短期问题的倾向,再加上过于重视数学推导、轻视经济学的厚重性和现实性,影响了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准确判断。此外,数学模型通常依赖于高度简化的假设前提,再加上数学推导和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故不得不舍弃现实经济中的许多重要方面;对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不仅面临“市场运行”而且面临“市场构建”的中国经济而言,数学模型的这种“舍弃”无疑“窄化”了经济理论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范围。正因如此,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国内学术界,更应重视不同模型之间的“互补性”,而不是一定要争出个高低对错,徒增无谓内耗。

五、结语

  简言之,经济学中的数学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简化工具,经济学家运用数学模型的精妙之处在于“经验”而非“逻辑”,不同经济模型之间的互补性远大于替代性。如果“身在庐山”、片面理解,很可能会糟践数学这个好东西:“在人类文明中,数学如果脱离了其丰富的文化基础,就会被简化成一系列的技巧,它的形象也就被完全歪曲了”(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第vii页)。

  从学术研究看,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使用数理模型研究经济问题,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应该注意避免“形式化”倾向:数学推导过程实际上是自己的思考过程、是给自己看的;给自己看的东西,同给读者分享的东西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譬如驾车旅行、上传“微博”,读者想知道的是沿途风景和人文思考,不一定要把每一次抬离合、挂挡、加油等详列清单,间或炫耀一下自己的车技!驾车技巧,自有专门的俱乐部或汽车杂志,不一定要讲给一般受众。

  再比如“三高”课程,大量时间应该讲授经济模型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不同模型的精妙之处等,而不是重复推导不同模型,甚至变成小学生的“奥数”辅导班。目前的“三高”内容有必要精练(重在基本方法)、扩展(不同模型之所以然)、增加厚重感和现实感。唯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们认识到:经济学是厚重的,经济学家是有文化的,甚至偶尔能够承载知识分子之谓。

                    (拙作刊于《经济学家茶座》2012年第2辑总第56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5 12:41:54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5 14:31:25
这是厚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