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总体上看,经济波动对效率改进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从分段样本考察结果看,1997 年以后时间段的效率改进呈显著逆周期性,即经济向下波动反而有利于效率改进; ( 2) 无论是对于整体样本,还是分段样本,技术进步都呈现出逆周期性,即经济向下波动会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 3) 生产率变化是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的综合反映,因而生产率增长表现出逆周期性。这些分析结论对于不同分析方法、样本、参数取值均具有稳健性。
以上结论为我们认识经济波动的影响提供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启示。首先,我们需要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经济危机。不可否认,经济危机的出现在短期内必然会对经济造成冲击,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危机事实上也能够发挥促进经济调整、纠正经济过热时期产生的潜在问题的作用。2008 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时至今日,这场经济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严重拖滞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受到波及,对于正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全力应对不利因素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经济受到危机冲击,但这同时也是经济系统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缺乏“自生能力”企业的退出将会促使资源向更有效率的企业转移,在渡过困难时期之后,经济系统最终会恢复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之上,这也就是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破坏”。在危机全面爆发之初曾出现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即民众似乎对于上述现象做出了过度悲观的预期,甚至一度出现了否定改革开放的极端错误观点。这种过度的预期和反应极不正常,也极不应该。对于经济危机,必须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既要看到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又要看到其中的增长机遇,关键要保持“信心”。温家宝总理所言“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无论是现在还是在今后,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要以更为长远的眼光应对经济波动。例如,我国自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强力财政政策。我们认为,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要以短期对国民经济起到拉动作用为目的,更要考虑到危机之后的长期增长目标,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长期增长的促进作用。财政政策着力点得当,开展一些在经济繁荣时期因收效低、回报期长而不愿进行投资的项目,对长期增长可能反而会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扩大投资规模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领域。生产率增长是保证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扩大投资规模应以此为基点。其一,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在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产业化方面的基础性投资支出,在推动低效率企业调整退出的同时,提高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和创新能力。其二,应积极从财税方面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提高运行效率和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其三,要引导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本的培育。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往往不会将人力资本培育纳入议程,因为培训的时间支出意味着产出的减少,而在经济不太景气时期,对员工培训的机会成本较低,政府应积极引导、甚至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服务的形式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