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的获利性
进一步可以用以下的公式分析:
单位货币的流通价值=国家规定单位货币的法定价值-单位货币的制造成本
本年货币应增发量=本年全社会企业的税后利润+本年财政的盈余(或减赤字)
(本年货币应增发量=单位货币的流通价值*本年货币的发行数量)
货币应该增发率={本年全社会企业的税后利润+本年财政的盈余(或减赤字)}/全部生产总值*100%
货币实际的增发率=本年货币实际增发量/全部生产总值*100%
本年货币的发行的获利额=本年货币实际增发量-本年货币应增发量
本年货币的发行的获利率=本年货币的发行的获利额/全部生产总值*100%
本年货币的发行的获利率=货币实际的增长率-货币应该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对于经济的影响依次为:通缩-平衡—通胀-滞胀-经济危机
1。 货币获利率<0 表现为通缩
2。 货币获利率=0,表现为平衡
3。 0<货币获利率利率〈 利率, 表现为基本平衡,但通胀产生
4。 利率<货币获利率<企业利润率 ,企业继续投资,通胀发生
5。 货币获利率=企业利润率,企业不继续投资,通胀发生,就是滞胀
6。 货币获利率〉企业利润率,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
以上的公式表明,货币获利率<0条件下,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是对的,就是加大货币的供应量,加大财政的支出,可以消除通缩,刺激经济的发展。但要到达,货币获利率=企业利润率的程度时,就会发生滞胀。
当经济发生通缩时, 表明市场缺少"货币", 此时加大货币的供应量, 并扩大财政支出, 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是对的, 但有一个临界点, 这个临界点是:
货币获利率=企业利润率
当货币获利率大于等于企业利润率时, 继续采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
后果就是"滞胀", 直到产生恶性通胀, 是否产生经济危机, 还要取决于当时的垄断情况.
费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提出“扩张性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数量则应是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即根据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制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用以上公式分析,在不发生通缩情况下是对的。
所以说:费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扩张性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而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数量则应是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即根据国民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制定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在货币发行量等于或偏多时,采用量正确的。
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增长率,是经济稳定前提,从“集权经济”理论的角度分析,就是“控制”国家央行在发行货的“货币获利率”
这个货币增长率比率为:
货币应该增长率={本年全社会企业的税后利润+本年财政的盈余(或减赤字)}/全部生产总值*100%
国家央行应按上面的"货币应该增长率"增发货币, 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 则"国家"就有'获利'的行为, 其大小可用获利率来表示.
也就是说:
货币的获利率=货币实际的增长率-货币应该增长率
如果实际的发行率大于货币增长率, 其差就为获利率.
也就说多发行的货币让“国家”给拿走了。成了财政的可支配资金。
其实“费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都是针对货币政策的。只是它们的适用条件不同,"凯恩斯主义的政策"用于”通缩“用至”滞胀“就到了极限,否则会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而”费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是用来治理"滞胀"与"经济危机"的,提出要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对于治理"滞胀"是一味良药。
其实保持一种平衡(相对稳定货币发行量)的状态才是问题的关键。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只要使“获利率”为0,也就是央行按给出的货币增长率发行货币,就可以避免“通胀”等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