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603 0
2012-07-08
认知心理学里有一种模型,即是信息加工心理学,通过借助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对人的心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体会,然后借助信息学范畴进行类比来描述一些心理现象。算是对知识的宝库做一点点毫末的贡献吧。
    第一,鬼的表象产生于局部知觉的放大。小孩子特别怕鬼,阴气重的大人也特别怕鬼,柔弱的女人怕鬼。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前面三类人的知觉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往往偏向于局部知觉的放大而对其他信息缺乏同期接受能力。例如,见到乌云的畸形样子就会被吸引而忽视其背景信息,见到夕阳的红色天空也会执着于红色的鲜艳而忽略周边的其他颜色。晚上见到人影,就会被其特别的形状所吸引而忽略其他信息。再例如,当夜间走路,习习凉风出来,皮肤上的知觉是清冷,如果仅仅注意到这种清凉凉的感觉,往往会产生森森鬼意。反之,如果一个人能量充足,信息处理能力强大,就会阳气充足,不拍鬼了。论证这一点,只需论证人的系统思考力、身心健康程度以及心智发育程度与怕鬼、见鬼的频率具有负相关性即可。因为信息接收力有限,所以,往往只能反复接收较单一的信息,这种局部知觉的放大就是见鬼的心理机制。同样,一个人老是将自己的某一特性反复感知,例如,将自己的领导意识反复感知,那么,别人就觉得你是鬼一样的人,久而久之,自己就会变鬼成精了---即:不是正常人了。
    第二,情感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包。本人有时候会写写抒情的诗歌和散文。那么,什么时候会才思泉涌呢?一定是情感有触动的时候。当情感酝酿成熟,下笔就如同笔仙附体,一些词句就会自动跳了出来。这时候,我觉得,不是我在写文章,而是文章在写它自己。再比如,我们看精美的球赛,肯定会兴奋和激情澎湃,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信息量特别大,让你必须调动大量的能量来接受,因而感觉上就会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同理,如果你对某一事物掌握的信息越多,你对这类事物就越有感情,例如,艺术的鉴赏力即美感的体验程度就与对艺术的信息掌握之深度与广度相关。人们为什么对上级领导有一种敬畏感呢?因为上级领导这个知觉里有着丰富的信息背景。不论良性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其实,都是一种信息包的传递;内涵信息量越广大,情感体验越深刻。
    第三,人对信息的接受具有离散的粒子属性。大家知道,光的传递具有波粒性。我认为,人的大脑对信息的接受也是这样。但是,我这里想特别强调一下其离散的粒子属性。这是人们产生错觉的主要原因,即产生鬼印象的主要原因。例如,大家知道,电影是一个个胶片连续映射到眼部神经而形成的,是离散的。所以,电影里的魔术可以匪夷所思。再例如,我有次看到一个大男人掀开衣服晾肚子、几乎同时看到一个女人出现,就产生了女人掀衣服的印象和知觉---当然,我们不排除主观期望对客观信息的扭曲作用;当时我就产生了一个认知:人对信息的接受具有离散的粒子属性,错觉就是这么来的。因此,不同信息的时点上的接近性会造成一种特别的心理认知。由于老师和父母不可能对孩子与学生在同一时点上进行教育,所以,孩子们即使成长在同一环境,也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单个人的认知往往具有片面性,如同盲人摸象。克服这种天生盲目的认知毛病的唯一办法是增多信息的连接点,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点上去看待事物。古人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暗则见鬼,正是针对人的认知弊端而提出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