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理论分析上可能出现楼上所说的这种动态多重博弈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可能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
现实中的类似例子可能是,洋人害怕全体中国人的非理性行为,不同中国人直接进行正面冲突,作出让步;但是中国人害怕政府,于是洋人就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正好中国政府害怕洋人,最后理性的洋人还是取得了博弈的胜利。记得有人分析过这个博弈过程,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另一个可能的真实例子是,中国运十飞机的命运。中国广大研究人员花了几十年的心血研究设计出了运十飞机,并于1985年试飞成功。理性的美国人和欧洲人万分惊恐。很快麦道公司领导层就到中国来搞破坏活动。提出各种合作的条件进行诱惑。显然,麦道公司的老板拥有完全信息,知道中国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和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人不会相信他们,而中央政府的某些负责人是会相信的,或者是愿意相信的。于是他们轻易获得了成功。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便进行了各种扯皮,就是不给那区区3000万元资金。后来,波音和空中客车公司也加入到这一阴谋之中。结果一拖就是二十年,中国人民不得不花几千亿购买波音和空中客车的飞机。研究人员死的死、退的退,中国是否还有可能继续运十的制造,可能只有天知道了。毫无疑问,在这个博弈过程中美国人和欧洲人拥有完全信息,其行为是理性的;中国人的行为是否理性,我不好说,可能对于那些参与扯皮的人来说,他们捞了点钱,美国人和欧洲人让他们出国游玩,应该算是获得了最大化利益,属于理性的吧,但对于以中国人民作为整体利益来说,可以肯定是非理性的。
另外,完全非理性的人也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非理性,但不可能处处都会非理性。不能说人有非理性的一面,就说人是非理性的;人表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只能说明这个人的理性能力更差。这与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人,就说现实中的人都是理性的同样没有道理。所以,不要反对主流经济学作出的理性人假设,要反对的是那种把这种经济学应用于现实的时候,忽视了人可能存在的非理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