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一:民众的愤怒表明执政党权力削弱。尽管共产党实行强力手腕,但仍有“街头信誉”。只要中国经济不崩溃,中国人就会支持国家领导人。中国人渴望稳定,这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种类似新加坡道路的模式将来也许会固定下来,但中国的政治体制不会在美国或欧洲复制。
 
  误读二:美国式自由主义正在生根。中国的流行文化发展迅猛,同时也存在一些反文化的明星和趋势,但不能据此认为中国社会接受了美国式的自由主义。自我表达不等于思想独立。中国社会不同于美国社会,它从未颂扬过个人主义潜能的解放。
 
  误读三: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塑价值观的档口。文化大革命没有彻底改变中国人认同家庭和国家神圣性的传统价值观,社会和谐依然是一个崇高目标,反对个人主义的现象无处不在,界定成功的途径仍然是完成使命,而非自我实现。
 
  误读四:网络将彻底改变中国。网络正在改变中国,在很多方面朝好的方面发展,但还谈不上革命。ZF允许自由表达言论与实现物质满足,但仍然掌握公众事务的控制权。网络用户可能会发些牢骚,但并不准备到街头闹事。
  误读五:中国市场酷似欧洲。尽管中国各地存在诸多地理和政治差异,使各地在网络、销售渠道、零售业、采购标准等方面的同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正是这些因素而非文化或政治差异,成为阻止中国经济巴尔干化的主要屏障。
  误读六:中国消费者难以理解。女人想要展示所取得的成就并保持传统的女性优雅,因此热衷于购买耀眼的钻石,而不是其他珠宝。男人想要表明自己奋斗到上层的地位却又不显得十分张扬,因而选择奥迪或宝马,而不是玛莎拉蒂。外国人一旦认识到中国的独特性,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中国人的品味。
  误读七:中国增长模式处于险境。短期来看,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长期而言,目前的模式亦有其优势。中国ZF和人民都知道需要真正的改革,但此类改革尚未开始。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因而很难被外界觉察到。
 
  误读八:中国公司会抢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即使在再生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战略行业,中国公司要想打败美国公司也尚需时日。或许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其公司也是如此,缺乏激励新思想的动力机制和实现现代化所需的协作精神。
  误读九:中国将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启迪心灵和思想,它会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但不是一个文化或政治强国。世界上将出现一山二虎的现象,另一只老虎就是美国。
  误读十:中国在军事上好斗。中国正在加强军事力量,但不会挑战美国或侵略其邻国。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ZF的和平意愿,需要到中国亲自体验。中国人会竭力保护自己,避免各种真实或想象的危险。这并非一种好战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