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xian2011 发表于 2012-8-5 14:50 
1、生产组织者与消费者的角色逐渐分离,基本成了纯粹的生产和消费,这样劳动时间的因素就在消费者眼中消失 ...
这里的劳动时间是指生产时间,纯消费者不是生产组织者,生产时间不是消费者考虑的问题。
看问题是看本质,终端产品之前上下链产品的交换本质可视为一个组织内部的工序,不过是把终端产品实现的价格在各工序之间进行分配而已,尽管他们是以交换形式实现的。
既然是供需关系,怎么可能“可有可无”,不过是强调哪一方在两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罢了。
【这两个字怎么理解?——脱离了需求的供给?超过于需求的供给?不足的供给?】
在人们生活必需品基本满足后,就形成需求方市场,更多的表现为供大于求,只是从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
【按需供给的前提是按需生产,现在的人类社会似乎还远远无法达到这一水平吧?】
按需供给就是按需生产,无所谓“前提”。无法达到这一水平,不就证明了无效供给的产生吗?
原因参上。
如果消费者是劳动者,劳动时间与收入有关,收入支出就与劳动有关,但与生产商的商品生产时间无关。
【购买力亦即货币或价值的一般代表,难道它真得与劳动毫无关系?】
需求度就是消费者对商品购买考虑的程度,购买力则是消费者可以支付多少货币的能力。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这些涉及消费者的消费计划安排和持有货币量大小。
【所有的商品都具有稀缺性吗?——供过于求的商品也具有稀缺性吗?夏天的皮衣、冬天的扇子难道就不能成为商品吗?虽不稀缺,但仍然价格昂贵的东西,其原因又是什么?】
商品具有稀缺度是绝对的,只是高低不同,否则就不可能成为商品,比如天然的水和空气。供大于求只表明稀缺度降低导致需求度降低,而非稀缺度没有。夏天的皮衣和冬天的扇子之所以还是商品,正说明其稀缺度没有消失,只是由于季节性原因呈现需求度降低,而商家又不愿意降低利润出售,等待需求度相对高位再出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