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诗经》文体特征与文化意蕴
《诗经》是产生于先秦时期一部古书籍,但在当初一些文件提到它时,只称它为“诗”,如“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或者“诗三百”,如《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为《诗经》共305篇,所以称为“诗三百”,是就它篇数而来,称其概数。“诗经”之名始于汉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诗经》非常重视,曾经用它作为教材来教育学习生,《论语》中一再出现提到《诗经》句子,于是,这部作品与孔子关系亲密起来。到了汉武帝时,为了统一思想,便抬高了孔子地位,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把儒家看作至高无上,并把《诗经》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从此便有了“诗经”这个名称。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