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陆续发布财务造假分析的学习笔记,欢迎讨论交流
    授予管理者股票期权的本意是让他们关注企业长期效益,但在整个股市狂想症的笼罩下,每一年的增长都可能相当于过去若干年的努力,这种情况必然令股东和董事会过分迷信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减少对经营者的监督。而经营者本身也必然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尤其是当股市短期表现和个人期权利益紧密挂钩的时候。我们认为,在承认股票期权激励先进性的同时,也必须正视股票期权潜在的负面影响,否则,以股票期权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将导致“薪酬--心愁--新仇”的悲剧。
首先,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广泛运用,不仅加大了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报酬鸿沟,而且诱导少数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过分关注股票价格的波动,甚至不惜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以抬高股价。实行股票期权后,上市公司的股票即使发生微小的价格波动,也会直接影响到高管人员所持股票期权的价值。面对这种财富效应,高管人员有可能在行权前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斟酌性支出如研究开发、广告促销等费用,精心调节行权前后的会计利润,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诉诸于会计造假。
    其次,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有可能滋生“报喜不报忧”的氛围,使高管人员不能及时、如实地向投资者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
最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可能使董事会将太多时间精力耗费在薪酬事务,忽略了对公司财务报告系统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监督。
 如果将折价过高的认股权证发给上下游厂商,则厂商可以从认股权证获取差价,并从中受益。如果再达成一个秘密“合作”协议,上游厂商折价供应材料,下游厂商溢价购进厂品,则发行人主业的毛利率会得到提升,也直接导致每股收益的增加,而每股收益的增长直接带来股价的上涨,股价上涨又带来认股权证价格上扬,这样上下游厂商从认股权证中获利更丰,就可以给发行人更多的让利,发行人的收益因此更上一层楼,如此良性循环,达到厂商及战略投资者共赢目的,最终形成不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 小心增发过程中的战略投资者(可能是上下游关系,风险跟认股权证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