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人大成功之路——RUC: MissionNot Impossible专业课(针对跨专业)
第一轮:西经高的教材+配套习题集,看懂书,觉得重点的地方勾画出来,配套习题集一起做了并看看上面的总结,把握住每章的主要框架内容。政经就细致读教材,力求每一个段落都看懂,理解永远是基础,从一开始就要做好这个环节。第一遍基本应该达到的效果就是从一无所知到对经济学主要内容都“懂”,并尽力把握住知识体系的宏观框架结构。
第二轮:从“懂”到把懂了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如何达到这种效果,有的同学是反复看书,一遍又一遍。但我觉得与其花2个月把书看个3,4遍,不如自己动手整理笔记,按自己的理解结合书本把所有涉及的知识点在自己的笔下再现一遍。注意一定要按自己的理解来整理笔记,绝不仅仅是把书上勾画的重点原封不动的抄一遍,很多表述可以而且应该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或加以提炼。只有认真踏实地做了这一步,才能真正把书上懂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否则永远都是一看书都明白,一合上书自己就说不出来了。西经还要特别注意那些图形的推导,以及宏观最后两章对宏观经济增长模型和几大流派的相互对比。纵观真题几乎每年都是会在那两章出一个压轴题;政经对笔记的整理主要是把握大的论点,背也只背大点和框架,其他的论述只有靠自己反复看反复理解,不可能把整段的论述都背下来。考试答题的方法也就是答出各个论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散充实每个论点。
第三轮:推荐的各大名校真题集,我是把西经宏观,微观,以及政经三大本都买来反复看了的。对于这套书,主要的作用就是达到对考试的模拟,通过前两轮的复习可能自己已经具备了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也记住了不少东西,但究竟考题是怎么个出法,该如何作答,这套书会告诉你的。不过需要说明几点,一是这个书上答的太过详细,经常是一大段一大段书上的原话,不要被吓倒了呵呵。其实考试并不要求答这么多,只需要将大的论点答出来,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力阐述即可;二是书上有很多重复的题,以及一些一看就不会考的题,自己要大胆取舍,不要被书的厚度所吓倒。基本看第一遍的时候就把有价值的题目筛选出来,其他不重要的以后就不要再看了;三是书上综合了很多其他经济学教材的内容,有些题并不是按高的教材在答。对于这些内容我觉得也应该尽量看看,看其他教材是如何从与高不同的角度来阐述问题的,这是对高的教材的很好补充,扩大自己对知识的了解面和理解的深度。不过考试答题的时候还是一定要按高的教材的套路来答啊;四是对于这本书上占巨大篇幅的计算题,我觉得都没有必要看,看看人大历年的计算题,都比较简单,可以说是送分题,复习时仅需将人大历年的计算题,高教材上和配套习题集上的计算题搞透就差不多了。这一轮是最后一轮,还应该反复翻看前一轮自己整理的笔记,查漏补缺,不断修正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表述。另外人大历年经济学综合的真题也是必须要研究的,最好在考前一段时间把历年考题都试着答一下,看大的方面还有没有漏洞,而且人大不排出重复出题的可能(好像政经里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题05,06就连着考了,今年政经第一题论述政经研究对象也似乎是03年考过的)。总之到最后阶段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书上任何一个知识点自己都能够进行比较全面详细的阐述,对历年考题都能够答的比较全面,那么你就可以满怀信心地上考场了。
专业课方面再补充说明一点:从应试的角度而言,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其他参考书和其他经济学教材其实都不是很必要看(尹伯成习题集我买来看了第一章就扔了),把高的教材吃透,并用习题集扩大下知识面已经足够。毕竟考试答题的标准都在指定教材上,纵观历年考题几乎没有超出指定教材范围的,而且答案也都在书上,你把书上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完整答出来(当然前提是确实答全了指定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并且分点明确条理清晰卷面整洁清楚,就可以得分了。今年我专业课得到129(据说是学院的最高分),起初我都很意外,因为我一直感觉我答得太忠于书本,篇幅也不多刚好8页,没有其他超出教材的精彩论述,不如其他人(诸如GZY同学做的今年专业课参考答案论坛上有)答得好。但最后的结果似乎表明考试答案的标准就是要忠于指定教材,答得有深度有道理,但如果和改卷标准上的得分点对不上号,可能就得不到分,这就是考试。不过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考试得高分和专业水平高之间绝对不能划等号,我以上所讲的都仅仅是针对应试而言,真正要想学好经济学并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绝不仅仅是几个月的突击准备可以做到的,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和years of concentrated efforts!!
总结:
一次成功的考研经历,除了具体的复习方法和计划,更重要的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
1、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考研目标。一旦自己通过全面的考虑下定决心考研,下定决心去考名校,就一定不能瞻前顾后,一会儿考虑是不是有好的工作机会,一会儿考虑是不是保研本校,一会儿又考虑是不是换学校换专业。机会永远都留给最早定下目标并一直坚守着的人。
2、始终注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考研是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必定经历不少低潮期,发觉前进的动力不够,甚至坚持不下来。这个时候要积极对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进行调整。对于定下的复习计划,不能消极被动地完成任务,而要积极面对,努力提高复习效率。时刻注意必要的计划调整,多想想每个阶段还有多少内容和资料要复习,自己已经完成到哪一步,是否能按期完成,是否有更好的安排方式等等。只有这样随时保持主动积极的复习态度,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坚持自己的计划,不要受其他人复习进度的干扰。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别人比你复习进度快,但别慌。只要自己的复习计划是科学有效的,就坚持自己的步骤一步一步的来。我记得去年9月10月的时候,论坛上就有人在发贴问专业课复习多少遍了,好多人说5遍6遍啊什么的,我当时只过了第一轮,但我知道考试要1月才进行,我只要在那之前按自己的计划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就好,其他人看书10遍20遍与我都无关,考试要的是效果而不是复习的遍数。
4、盯住分数而不是报考人数。众所周知人大财金学院几乎年年是报考人数最多的学院,特别是金融专业更是稳居专业报考人数第一,于是大家难免就心存忌惮,觉得20:1的比例自己怎么能够胜出呢?其实不然。根据往年的数据,财金历年复试分数线还没到过370吧,某年突然暴增的可能性并不大(今年就是个极好的例子,考前就有人担心专业课改革以及报考人数的猛增会使分数线彪到400,初试以后我们论坛几个讨论的结果也是上限划到380,结果呢?360大大低于预期)。因此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目标分数,并通过往年的真题仔细评价自己能得多少分,就能够对自己的水平作出评估,而不必要去担心报考人数又怎么怎么了之类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报考人中大家水平具体如何,更无法预知最后考试的随机因素影响,自己能够做的便是不断提高得分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考研与其说是与人竞争,不如说是与分数竞争,与自己竞争,做好自己的卷子才是王道。
5、考研不是终点,而只是争取更高层次学习机会的手段。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在专业知识方面和本专业的有很大差距,但在考试上并不一定反映得出来。特别是现在初试专业课改革考经济学综合以后,难度较之以往降低很多,对跨专业相对有利。但考得高分跨入名校只是一个进入更高的平台学习的开始,能考出高分并不说明也不需要拥有绝对高的专业素养。对于考研如果能站到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持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那对于最后的成功无疑是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另外对于复试,其实在初试之前不必太着急,等初试完了再复习也不迟,2个月看4本相关的书并不难,复试要求也并不太高,只要端正态度认真准备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从今年的情况看,最后的录取基本还是看初试,初试分高只要复试不是太差,都OK,所以说明了财金学院还是很重初试的.
附件中上传了【精编版】,内含人大经济学近10年录取数据,初试经验合集等,形式性收点儿论坛币,谢谢各位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