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176 2
2012-07-30

傅瑾之后,厦大夏宁邵、北京化工大学陆骏紧接“被打”,由方舟子揭露的新一轮大学学术丑闻,正在从网络到现实掀起。方舟子形容其为“拔出一个骗子,带出一串骗子”。


“打”完傅瑾之后,方舟子有何反思?他是否认同不能太看重学历,又为何屡找厦大下手?7月28日,记者专访了方舟子。



1.关于傅瑾



曾在哥大的人举报线索


记: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打假斗士,这次你怎么会选择傅瑾的博士学历造假?举报线索来自于哪里?


方:基本上都是有人通过电子邮件、微博等渠道向我爆料的。这次也是一个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过、了解傅瑾的人,通过电子邮件向我爆料的,我做了多方面的核实。



有论文应先算导师功劳



记:有人查到傅瑾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论文,很多人支持她,她拥有学术能力。你如何看待傅瑾的造假和学术能力?


方:傅瑾不仅冒充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而且还冒充美国名牌大学的助理教授职称,目的是为了能达到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资格要求,是严重的欺骗行为。


她在2009年9月就声称已全职回国,当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相应待遇,而实际上一直都还在美国担任全职工作,并没有辞去美国的职务,这也是欺骗行为。


她在美国是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的,并没有独立做研究的能力,发表的论文不管质量如何,都应首先算是其导师的功劳。



2.关于“中专教授”



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记:在傅瑾之后,你转而质疑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只有中专学历。联系傅瑾造假,有时评家认为国内大学太看重文凭,你是否认同?


方:大学教授不仅要看学术能力,更应看学术道德,学历造假是不可容忍的学术不道德行为。


在科研领域,就应该看重文凭,国内外都一样,比如美国大学聘用教授,都要求应聘者有该领域的最高学历。


相反的,国内大学不像美国大学那么看重文凭,时不时要搞“不拘一格”,比如厦大生科院就有只有中专学历的教授,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不拘一格”给造假留下空间



记:在微博中你强调中专学历是厦大“不拘一格”,而且加了双引号,是否认为“不拘一格”在现行大学体制下会有弊端?


方:文凭是一个人受过恰当的学术训练的标志,是证明一个人具有科研能力的必要证据。特别是在像生物医学这种实验科学领域,天才是没有的,必须受过长期的系统教育、训练才有可能具有科研能力。


所以,名牌大学都特别看重学历、文凭,没有例外。“不拘一格”就会给腐败、造假提供了活动空间。厦大那个中专生教授,在国外发论文就要自称是“医学博士”,不然别人就会认为他没有主持科研的资格。



3.关于“主打”厦大



从长江学者到闽江学者


记:傅瑾之后,大家都注意到,你接连的几个打假对象都是厦大,又都是闽江学者,比如李勇(后证实打假有误)、夏宁邵,微博里面还提到过其他的厦门教授,为何此次集中打假的对象都是厦大的教授?


方:我以前比较关心的是全国性的长江学者、千人计划,这次由于傅瑾的事,就顺便抽查了几个闽江学者。



议见·立场



学术垃圾比学历造假更可怕


傅瑾被打完假,一位大学老师说:实际上大学校园还有很多“假”,学术垃圾、学术泡沫,比学历造假更可怕。


如今大学校园评职称,动不动就要冲“量”,比如有一所高校的文科系,从讲师升到副教授,五年一评,要有五篇论文发表,相当于每年一篇论文(其中有一篇要高规格)。


实际上,并不是每个领域都能如此高产。为了冲“量”,学术造假就容易出现,即使不是造假、盗用,随便写一写没什么意义的论文发表,堆砌成一堆学术垃圾山。


表面上看,我国高校科研论文一片繁荣,都快赶上美国了。殊不知,却是虚假的繁荣,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学术泡沫。


方舟子打假,只是戳破大泡沫里的几个泡泡,各大高校该反思的不应只是小小的审核程序,而是他们的学术机制、管理机制,唯有如此,才会有真正的繁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30 21:31:07
中国特色的高校,好像很多人都是傻子,被别人欺骗,也很好被骗,是一种悲哀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31 12:06:08
不拘一格是正确的,但是程序甄别出了大问题,所以用人单位还是需要加强慎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