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49 2
2007-03-18

在讨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难点时,北京数名学者昨天一致将矛头指向造成国内要素价格扭曲的现行机制。一些学者暗示,最需痛下决心进行改革的是中国政府。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陈清泰昨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7年会”上发言时说,政府深度的介入微观经济领域,削弱了对市场和环境监管的职能,同时又扭曲市场信号,误导企业。

  可是,在面对转变增长方式所需付出的巨大短期代价,以及削弱自身的资源配置权的抉择时,政府又陷入两难处境,内部阻力油然而生。

  在分析中国转变增长方式的三大难点时,陈清泰首先指出,在中国经济起步阶段,政府所采取的低要素价格,低税政策一直在延续,造成当前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

  今日中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需要支付巨大的短期代价,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所以一段时间以来,政府一方面通过决定、文件,就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不断地发出强烈信号。但另一方面,政府又倾向于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以缓解近期的矛盾。

  他说,政府对价格要素的控制和较松驰的要素监管,导致政府的政治信号不能充分地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成为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驱动力。

  他说,“政府在保持短期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两者之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事实上,有关中国资源价格扭曲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批评,中国学界人士已发出不只一次。素有“吴市场”之称的经济学者吴敬琏就多次呼吁,应建立“有限政府”,限制各级政府配置资源和干预企业微观决策的权力,由要素本身的稀缺度而不是由政府来决定要素的价格。

  陈清泰昨天也点出,政府集改革对象和改革推动者两种角色于一身。角色的不确定性,使政府自身的改革十分艰难。一些地方还运用自身的动员能力,以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和扭曲性的政策实现GDP的高速增长。

不能解决贸易顺差

  在一些北京学者看来,中国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的原因,可以从国内要素价格扭曲中找到答案,因此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也不一定只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昨天在回答提问时指出,中国当前的贸易顺差是在不少资源型产品价格很低的情况下实现的,包括油价、劳动力成本等,如果这些成本能略有提升,中国的出口量就能相应减少。

  谢伏瞻昨天引用多组数据指出,从90年代初到2005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期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和政府收入一路提高,居民的消费或收入都在长期下滑。

  他说,1992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是39.6%,2005年是43.6%,消费率却是长期下滑。倘若从收入的角度看,从2002年到2005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所占GDP比重从17.9%上涨到21.2%,居民可支配收入却从62.1%下降到57.5%。

  虽然谢伏瞻声明,他的发言并不代表官方立场,但近期许多迹象都显示,中国政府内部正在认真研究资源价格扭曲的不良后果,包括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居民福祉的损害。

  例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不久前即证实,国内石油、天然气和水价形成机制都会进行调整,“改革势在必行。”

  不过,新的价格机制如何形成,而且政府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减少自身的主导作用,以让“市场无形的手”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兼顾官方近期一再强调的社会公平正义,这可能是外界更关注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18 19:14:00

介入不介入无所谓,只有不与民争利就不会扭曲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21 13:30:00
提议是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