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受各种必要的结构调整如房地产调控、产能过剩调整以及外需市场萎缩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出现了对经济过度下滑的担心。所以防止经济过度下滑,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增长水平上是有必要的,也是与“稳增长”的基调一致的。
“稳增长”重要的是创造有效需求
如何“稳增长”,如何处理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关系?需要更高更宽视野的决策,否则解决了近忧可能加剧远虑。
因为把“稳增长”理解为刺激经济增长,许多建议延续了危机拯救的思路,主张通过频繁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世界跟着美国陷入了“印钞票”的狂欢,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多出了几万亿美元的“毒垃圾”资产,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余额也高达危机前的两倍。中国经济还未完全走出2009~2010年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高通胀阴霾,再次推动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陷中国经济于大起大落的更不稳定境地。
货币供应量应根据有效需求而动。如果经济运行中存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当然也就有了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适当投放货币,匹配经济运行中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的货币需求,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就将推动经济的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危机解救思想也是要创造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危机时期,私人有效投资意愿低迷,高失业率造成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支付能力不足,有效消费需求减少,经济增长乏力。这时候应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创造有效投资需求,创造就业,从而创造有效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并且,在危机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透支货币来增加投资能力。
所以不论是“稳增长”还是危机时期刺激经济恢复增长,并非简单印钞票发货币,而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有效需求。
通过稳投资创造有效投资需求而不是恢复无效投资
实际上中国经济目前并非处在危机状态,并不需要大规模透支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宽松的货币绝对不能成为常规武器,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不能成为常态。近期国内经济数据显示,经济放缓并非由于流动性不足。今年5月中旬银行间市场发行5年期债券,债券利率为4%多,仅比1年期3.5%的存款利率高出不到1个百分点,显然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
近期的经济数据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数据显示,今年1~4月投资同比增长20.2%,比1~3月增速回落0.7%。其中房地产投资回落4.8个百分点;铁路运输同比出现-43.6%的增长,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和油气开采的投资增速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房地产投资以及有色金属等领域的投资下降,是房地产调控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铁路运输投资下降,也与铁路发展总体思路的调整有关。房地产以及过剩产能行业的投资下降应该属于无效投资的下降。近期经济放缓主要是无效投资放缓。房地产投资增长最高曾经达到37%,远高于平均投资增长,这是不正常的,结果是制造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经济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首先,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是因为投资放缓,主要是政策调控导致无效投资下降。其次,经济增长结构严重不合理,过多地依赖“泡沫化”的房地产业和过剩产能行业的无效投资,使得经济非常脆弱,经济结构稍做调整就出现不稳定。因此,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刻不容缓。
稳增长需要“稳投资”,稳投资要通过创造有效投资需求而不是恢复无效投资,有效需求的创造过程一定伴随着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货币数据也从另一角度显示了有效投资需求不足。5月份,M1同比增长3.5%,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M1低增长显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存款脱媒。脱媒即资金没有存入银行成为“存款”,再由存款转化为贷款,而是直接投入不同领域成为投资资金。这与当前民间流动性充裕、投资活跃的情况吻合。二是显示银行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银行信贷是有乘数效应的。经济活动使一家银行的信贷成为另一家银行的存款。如果经济活动活跃,信贷和存款在银行间不断周转,在创造货币的同时,M1也会随之增长。换句话说,较低的M1增长显示有效投资需求不足,信贷存款转换缓慢,乘数效应降低。这也可以揭示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在房地产调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后,银行信贷增长疲软,说明无效投资需求在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中占比较大,这进一步显示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程度严重。第二,经济增长放缓并非流动性不足,盲目地增发货币,很容易使其流入无效投资领域,比如房地产和过剩产能行业,导致经济累积更大问题。
利用民间资本创造有效需求
创造有效投资需求是稳增长的关键。所谓有效投资需求应该是有合理利润回报的投资,要有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合理的单位能耗水平,产品终端消费市场要具有成长性等。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社会利润总额增长-1.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9%,外资港资台资企业增长-13.2%,但是私人企业增长为20.6%。私人部门的投资有效性大大高于其他部门的投资,显示私人部门有很大的投资潜力。从利润总额的角度看,有效投资需求的创造显然应该以私人部门为主。分地区数据显示,中西部的投资增长高于东部,这可能与西部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建设仍然落后于东部、中部的交通运输枢纽优势,以及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没有有效开发有关。所以中西部具有创造有效投资需求的潜力,合理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
如果有效需求创造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际上任何行业任何地区都潜在着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从能源约束的角度看,中国目前GDP单位耗能是美国的7倍,日本的10倍,通过高耗能的粗放的增长模式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将创造出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从环境约束的角度看,中国降低污染气体排放的努力,比如加大天然气的使用和开发,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消费”而不仅仅是扩大生产规模,同样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投资。过去刺激消费增长关注更多的是物质消费,比如5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265亿元财政资金补贴汽车和家电消费等。但是真正的消费潜力应该在服务消费方面。我国的服务消费还处于非常低端的水平,而且严重缺乏不同层次消费服务的供给,特别是在健康保健、社区养老、家政护理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超过60%,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因此对经营稳健的中小企业的扶持,也是短期内创造有效投资需求的重要方面。另外,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领域,集约化农业领域,相比石油更清洁的天然气的开发和使用等领域,都存在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
不论是分部门的数据还是分地区的数据都显示,民间投资的有效性大大高于其他投资主体;不论是从创造有效投资需求的角度还是从投资资金供给的角度,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都应该在“稳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近期六部委密集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文件释放了三个重要信息:第一,稳增长的思路重点放在创造有效投资需求上,而不是放松结构调整包括房地产调控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相关政策。第二,有效投资需求的创造以私人投资为主。铁路、电信、银行、证券、卫生领域都将降低门槛,允许民间资本参与,这与过去的“国进民退”明显不同。同时,结构性减税也显示了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第三,民间资金在有效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让民间资本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如果允许民间资本以BOT或其他形式参与重点项目的投资,民间资本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稳增长的“主角”。首先,民间资金规模巨大。居民储蓄已经从2007年的14万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元。只要引导得当,稳增长“不缺钱”。最重要的是,民间资本投资的有效性更大。
从某种意义上,以民营经济作为主要力量从创造有效投资需求出发“稳增长”,是一种“破坏性创造”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改变了过去一直以牺牲结构调整换取增长的短期思维,特别是改变了“国进民退”的非市场化思路,创造了稳增长和调结构协调同步进行的新的增长范式,短期内使稳增长与结构调整包括通胀预期管理的目标相一致。从根本上说,这将把最有活力的民营经济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中国经济将没有近忧也没有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