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93 1
2012-08-01
特邀嘉宾: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
  总经理 林景臻
  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的中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回旋空间。而企业“走出去”无疑是主动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方面的重大举措。然而,动荡的全球市场格局,使国内银行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方面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对此银行业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就此,本报记者近日与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总经理林景臻进行了深入对话。
  主持人:早在1997年我国就已经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那么,15年后,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今天,我国再度将加快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予以空前重视,其背后有何重大意义?当前国内企业“走出去”与过去相比有何不同?
  林景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这是由处于深度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特别是对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前,意义尤为重大。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转移到海外,把商品输出优势转变为资本输出优势,从而节约能源,而且“走出去”后,企业得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从而能够稳定资源供给,扩大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及中国资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控制力。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国内企业对海外市场的拓展呈现出明显变化:一方面,“走出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由资源领域转向产业领域,尤其是制造和基础设备领域;另一方面,中国能源和资源类企业海外拓展已经成为带动中国对外投资增长以及整体“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也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不仅在进出口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且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民营企业占到境内直接对外投资主体的八成以上,显示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强烈需求和实力。
  从“走出去”的方式看,我国已经由过去“人”的“走出去”转向“人、财、物”共同“走出去”,即从以海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输出为主,转向与资本品出口,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包括绿地投资、兼并收购等直接投资在内的资金“走出去”三者并重。
  而对我国企业来说,现在则正是“走出去”的好时机。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引资需求增加,有利于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拓展合作新渠道;国内相关法规日趋完善,国家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也更加成熟。为此,银行业应审时度势,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发挥积极作用。
  主持人:上述这些新变化,是否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当前中资企业“走出去”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对银行服务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林景臻:应该说,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在海外并购贷款和出口信贷等领域。而随着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海外拓展的方式也愈加复杂,这使得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发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融资需求外,还包括投资银行服务、财务顾问业务、结构化融资的需求。
  从对金融服务需求看,近年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走出去”企业对银行提出了更加系统性的要求,特别是全面贯穿事前、事中与事后的金融服务。而由于企业海外拓展规模逐步扩大,大规模的融资需求使得银团贷款的业务模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应对外部形势和挑战的过程中,中资企业也暴露出诸多内在问题:中资企业对国别风险缺乏足够的警醒意识与防范措施,“走出去”企业“扎堆”现象严重,导致我国针对某些区域、某些国别的风险过于集中。另外,由于对国际通行惯例不熟悉,“走出去”企业的国际化项目执行运作能力普遍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国内银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开始更加注重有效掌握和利用国际规则,开展金融创新,规避各类风险。在开展“走出去”项目时,银行不断加强信息质量和判断分析能力;大力改变银行仅作为资金提供方的被动角色,积极参与交易法律结构的设计和谈判,并根据交易结构提出贷款结构和担保法律结构的安排意见;在各类项目上提出预警方案并实施重点跟踪监管,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评估系统,规范审批程序。
  而金融服务转变的趋势,无疑对于银行现有的业务流程、业务产品、服务效率提出了全面的挑战,银行需要全方位地进行调整与布局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
  主持人:可以说,银行在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从目前企业需求看,银行服务是否还存在盲区?调整的空间在哪里?未来还有哪些深层问题值得探讨?
  林景臻:应该说,“走出去”业务较好地体现了银行差别化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银行透过各自优势,不仅扩展了业务产品种类和收益来源,巩固和加深了客户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跨境服务,增强了全球性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自身的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化程度。
  然而,在跟随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内银行也确实遇到了各种问题,值得思考和关注。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亟须解决和调整:
  其一,在网点布局上,我国银行业在境外的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且布点少、规模小,与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布局存在错位。应加大在非洲、拉美、中东等地区的布局,增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就近支持。
  其二,产品创新仍较匮乏,这一方面与普遍缺乏综合经营平台有关,另一方面与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有关。未来应着力于优化产品创新机制,满足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对用于规避市场风险的各类复杂金融产品的需要,改变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较少参与的现状。
  其三,管理模式仍然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亟须建立一整套风险识别、预警、防范、化解的机制。针对海外较为复杂和特殊的经营环境,应建立区别于国内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在业务准入、风险管理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产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环节,建立更加灵活和差异化的“走出去”风险管理模式。
  除此之外,在金融服务“走出去”战略上,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值得探讨并逐步加以解决。
  比如,目前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建立起全球授信业务体系,这使企业的境外子公司不能利用国内母公司的信誉与授信额度,企业跨国经营形成的资产不能作为抵押担保在境内贷款,从而制约企业“走出去”的进程。而由于银行业多年来一直沿袭独立分散的小而全经营模式,各业务发起行均围绕落实自身的财务计划来开展业务,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观念,更谈不上站在全行战略的高度来经营。
  需要指出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走出去”金融服务遇到的各类问题,光靠银行一家是不行的。国内监管、审批、信用支持、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政策制度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
  为此,建议在积极推进境外投资的可兑换进程的同时,应进一步放宽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外汇管制;建立对外产业投资基金,进行专业化投资;并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出口信用保险供给市场主体。特别是,今后应进一步加快境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步伐;鼓励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比较集中的区域,尤其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所在地,设立支行或办事处,为“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本地化金融服务。



作者: 李岚  来源: 《金融时报》2012年08月01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1 20:09:10
产品创新缺乏动力,在垄断体系内这种竞争意识就逐渐淡薄,相互的竞争者不自觉地成为利益共同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