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能力不差,还用 “ 比如傅瑾,她近年在《自然》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将近30篇;还有陆骏,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他也不可能入选国家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他们论文造假、学历造假,显然是为了“敲门”的需要。当然,“敲门”不开,他们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造假者必须为自己的学术不端、丧失诚信付出应有的高昂代价,但现在还有多少人才,因为论文、学历等问题,而被阻隔在原本可以大有作为的学术平台的大门之外?”
这段来说明,现在的记者思维能力都那么差吗?还是屁股决定脑袋?
傅瑾如果不造假,她能混进厦大这个平台? 能顺利当上硕导、博导? 能组成课题组,能招到学生帮他
写基金申请本子,能有学生帮他做实验写文章? 在中国这样的体制下,只要你能做到那个位置,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
再说那个陆骏,记者很武断啊,这么草率认为他能入选第二批青年千人,可是用脚想也知道,北化推他出来
能不用他应聘时的“辉煌成果”? 而实际上,陆骏曝光的一个原因就是招聘研究助理的时候用了假成果
想想吧,如果再让他多混几年,这个陆骏很快拿到青年千人的资助,顺利评上博导,招到学生,有课题组写着论文
论文一定是写得出来了啊
结果最后还是他的“能力不差”??
可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老老实实做研究的年轻人呢? 他们能力真的才是不差,可是他们的机会就被这样
“能力不差”的人占据了!
类似的,唐骏不是已经做过了吗
科研诚信是最后一道诚信防线了,如果这道防线都失手,这个国家肯定没希望,你还能相信什么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