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的经济一直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同属欧盟的德国则有一番不同的景象。这不得不归功于德国独特的经济道路。仔细观察德国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迄今为止相当稳健、真正“不折腾”的一条道路。
德国的经济体制可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社会市场经济”。它的特点一是自由市场竞争,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点,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第二是秩序,这点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只有德国强调有序的市场竞争,这也是它吸取历史教训后得出的认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因为过于强调自由竞争,导致竞争的无序,加上多方面原因,最后希特勒获取了权力。第三是社会公平正义。德国有深厚的基督教传统,民众大部分为基督教徒,尤其强调社会责任。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非常符合德国国情,使德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1949年联邦德国于二战后的废墟中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只用了15年时间,便已超越世界大部分国家,综合国力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到7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前两年被中国超越,目前排名第四,但前面的几个国家无论人口、面积都远比德国大得多,应该说这个成绩是很值得骄傲的。
欧美多数国家的ZF经常频繁更换,即使政策实施得当而广受民众欢迎的ZF,其首脑顶多可以连任一次。而德国虽为民主体制国家,但对ZF首脑的任期并无严格限制。这种制度独具特色:资本主义中蕴含一定的社会主义的元素,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德国历届ZF执行经济政策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适中、适度、平衡,从不走极端。德国人对“中庸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水平很高,左右两大党轮流执政,不断对走偏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纠正和调整,从而避免过度左偏或右偏。从政党的轮替可看出,德国民众是非常理智、理性的。二战刚结束的十几年,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右派ZF最在行,于是民众就选择右派ZF掌权。右派ZF执政了一段时间后,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又让左派ZF执政,以更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不至于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选择实在精妙,一个人明智不足为奇,难的是选举是全体选民所左右的,不得不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