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公平正义使“经济理性”栽了跟头
文/梁捷
原载于《潇湘晨报》
2007-3-25
经济学家一发声,网上就嘘声一片。这貌似“无知者无畏”的“反智主义”,也许源于民众对经济学精英的“经济理性”所忽视的公平和正义的呼唤。如何解释当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赢者的诅咒》是为他山之石。
经济学家常常遭遇尴尬。因为经典的经济学模型总是假设人是理性的,实践中却看到人们做出大量“非理性”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悖论”。
比如有一个实验很有名,专业术语就叫“最后通牒博弈”。任意找两个互不认识的人,而他们实验后也没什么再见面的机会。主持人任意地把其中一人规定为契约的“提出方”,另一人为“接受方”。然后给“提出方”一笔钱,比如说100元,让他制定一个两人之间的分配方案,比如三七开,比如对半分等。“提出方”只有一次出价的机会。而“接受方”可以选择接受这个契约,或是拒绝。若是接受,双方就按照这种方案分配;若是拒绝,双方都一无所获。
按照博弈论的假设,“提出方”应该只给“接受方”1元的出价,而“接受方”也应该无奈地接受,1元总比一无所得要好些吧。可在真实实验中,竟然在超过一半的情况下,“提出方”主动提供对半均分的契约,从而被“接受方”所接受。如果“提出方”的出价低于三分之一,往往会遭到“接受方”的拒绝。许多“接受方”的实验者在实验结束以后表示,过低出价的侮辱是不可接受的,情缘放弃那一部分钱来报复对方,即使实验中总的分配数量不是100,而是1000或者更多。
经济理性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因为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冲动压倒了追求利润的渴望,这种不受控制的激情最让经济学家讨厌。但实验结果是无可辩驳的,有许多经济学家对这个结果有疑问,就在全世界找了十五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原始部落重复这个实验,还把标的数额提高好多倍,结果仍是大同小异。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爆了个小冷门,颁发给两位研究经济心理学和实验经济学的专家,他们正是研究这些“悖论”的高手。他们发现,在设计公平正义这类问题时,人的判断常会受情感影响,与理论不符。在面对存在“风险”的决策时,人的表现也会和理论预测大相径庭。数学上可以用概率对一些决策做出精确的计算,可是人往往是短视的,又对风险有着本能的恐惧,这种情感因素积累起来,会对市场波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更多研究金融市场的专家也发现了类似的奇怪现象。比如统计显示,每年一月份股市的平均收益要高于其他月份,而每周星期一的收入要低于其他几天。资本高度流动的金融市场竟然存在这样的事情,匪夷所思。
《赢者的诅咒》很通俗地介绍了这些“悖论”,作者泰勒是实验经济学领域剩余最为卓著的学者之一。书的前半本是关于经济学的实验,后半本关于金融市场上人的盲动,也许一般读者的兴趣更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