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9686 37
2007-03-19
必填内容:
作者:

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由: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作。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即拍卖的夺标者往往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本书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反常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实际选择及行为与基于自利经济人和效用最大化假设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所作预测的不一致,而先前出现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辩护对这些系统性不一致现象的解释力却非常有限。因而,书中对博弈论、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工资差异、拍卖市场、人类的偏好和选择、金融市场、博彩市场等领域表现出的合作现象和人性中的利他主义、人类在储存和加工信息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这一系列研究从另一个视角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使得传统的标准经济学向现实经济的真实世界迈出了一大步。


选填内容:
出版日期:2006
作者简介:

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1945年生,1974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Robert P. Gwinn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泰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诣。他已经发表了很多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者的诅咒》和《准理性经济学》。


页数:
书号(ISBN):
价格:
优惠购书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书店

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n/

范围不限,请发新贴提出,奖励将在1日内发出,如有遗漏,请发站内消息给版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19 17:23:00

推荐语:

理查德·泰勒在本书中通过揭示现实中大量的异常现象,从而向被大家广为接受的经济学权威理论发起了新一轮的挑战。这些异象在现实中非常普遍,即使在前人最苦心经营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他所挑选的异象,总是那些具有学术性、同时也挑战常识的趣例。例如,为什么在某次拍卖中所谓的赢家却变成了实际上的输家——因为他们花费了太多钱,而遭受到“赢者的诅咒”;为什么有些赌徒输了一整天,却在希望渺茫的最后一局孤注一掷;为什么购物者宁肯在一件家电上省钱,却不愿在另一件类似的电器上花同样少的钱;为什么体育爱好者不愿拿出多于200元的钱购买一张Super Bowl(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的年度总决赛——译者注)的球票,在出售自己的球票时却要400元,少一个子都不行。他还进一步阐释了市场并不总是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有效率地运行。泰勒认为,认识到这些貌似黑白颠倒的经济行为,将会促使经济学家(以及组织中的决策者)采取更为和谐的人性观点。正如亚当·斯密所宣称的,尽管人性是自私的,但我们的本性中有些东西会促使我们去享受,甚至提升别人的欢乐。

名家推介:

“经济学家总是会时不时地写几本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著作。理查德·泰勒在《赢者的诅咒》一书中正是做了这样的事。”

—— 斯坦利·W 安格里斯特,华尔街日报

Stanley W. Angrist, Wall Street Journal

“通过揭示在真实世界中一系列既有哲学色彩、又有现实意义的难题,理查德·泰勒以一种令人愉快的方式形象地阐释了那些深奥晦涩的思想……泰勒在这本令人振奋的书中要呈现给大家的是当代经济学中最精彩绝伦的思想华章。它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博大的研究视野中洞察人类的经济行为,从而也进一步补充我们对市场和价格的见解。”

—— 克里斯托弗·法若尔,商业周刊

(Christopher Farrell, Business Week)

“理查德·泰勒……时髦地叙述了一些实证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的发现将不断炙烤那些迄今为止广受庇护的经济学理念。”

—— 劳拉 L. 鲁普斯,当代心理学杂志

(Lola L. Lopes,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9 17:26:00

目录

1 章导论

2 章合作

2.1单次博弈的公共产品试验

2.2 重复博弈

2.3互惠的利他主义

2.4利他主义

2.5评论

3 章最后通牒博弈

3.1简单的最后通牒博弈

3.2两阶段讨价还价博弈

3.3多阶段博弈-赢者的诅咒

3.4 市场中的最后通牒博弈

3.5评论

4 章行业间的工资差异

4.1事实

4.2可能的解释

4.3哪些行业付高薪?为什么?

4.4理论解释

4.5评论

5 章赢者的诅咒

5.1实验证据

5.2实地证据

5.3评论

6 章禀赋效应、损失规避和现状偏见

6.1禀赋效应

6.2现状偏见

6.3损失规避

6.4对公平与公正的判断

6.5评论

7 章偏好反转

7.1相容性假说

7.2评论

8 章跨期选择

8.1因人而异的贴现率变化

8.1.1动态不一致性

8.1.2数量效应

8.1.3(支付)符号效应

8.2参照点

8.3愉悦与

恐惧

8.4评论

9 章储蓄、可替换性、和心理账户

9.1现期收入账户:消费取决于收入

9.1.1终生消费曲线

9.1.2短期储蓄

9.1.3 收入、奖金和意外之财的源泉

9.2财富是可替换的吗?

9.2.1养老金财富

9.2.2房产

9.3流动性约束,还是债务规避?

9.4评论

10章彩金市场

10.1 赛马博彩市场

10.1.1 下注策略

10.1.2 跨跑道投注

10.2 抽奖游戏

10.3 评论

10.3.1赛马博彩

10.3.2 抽奖

11章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

11.1 一月效应

11.2 周末效应

11.3 假日

11.4 月度转换效应

11.5 一天内效应

11.6 评论

12章华尔街股市上的均值回归现象

12.1 股市平均水平的均值回归

12.2 截面数据的均值回归

12.3 短期的均值回归

12.4 评论

13章封闭式共同基金

13.1 四部分组成的反常现象

13.2 标准解释

13.2.1 代理成本

13.2.2 受限股票

13.2.3 税收

13.2.4封闭式基金溢价

13.3 竹篮打水一场空

13.4 投资者情绪——一种可能解释基金之谜的途径

13.5 评论

14章外汇

14.1 远期贴水偏差的检验

14.2 外汇风险溢价

14.2.1 风险与19801985期间的美元

14.3预期误差

14.3.1 利率差额和长期的汇率变化

14.4 一种可能的解释

14.4.1 如果你如此聪明

14.5 评论

15章跋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9 17:32:00

第 5 章 赢者的诅咒
当下次晚上你在镇上发现手头缺钱 的时候,不防尝试去附近找一家酒吧做这么个实验。取一个罐子装满硬币,点明硬币的总价值。然后在酒吧里聚集的人群中进行拍卖(对那些不喜欢硬币的 拍卖胜出者,还提供方便的兑换服务)。出现下面两种结果的概率将非常高:1.平均出价会明显低于硬币的价值。(出价者大多是风险厌恶者) 2.胜出者的出价将会高于罐子里硬币的价值。通过这个实验,你既可以得到晚上的娱乐资金,又可以让酒店里这些主顾 们明白“赢者的诅咒”的危害。

在文献中,最早的对“赢者的诅咒”概念进行的讨论是由Atlantic Richfield的三位工程师卡彭、克拉普和坎贝尔(Capen,Clapp and Campbell,1971)发起的。它的思想很简单。假设有许多石油公司对特定的某块土地很感兴趣,想要购买它的开采权。假定对所有出价者来说,开采权的价值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个拍卖属于“公共价值”拍卖。另外,假设每个竞标公司都从专家那里得到了关于开采权价值的估 价,而且这些估价都是客观的,所以这些估价的平均值和这块地的公 共价值相等。那么拍卖结果将会怎样呢?由于某块特定的油田其石油产量很难准确估计,专家的估价也就会有很大不同,有的估价太高,有的则太低。即使公司的实际出价比专家的估价要低一些,估价较高的公司肯定会比估价较低的公司出价高。事实上,赢得拍卖的公司很可能就是专家估价最高的公司。如果真是这样,竞拍的赢者就很可能会亏损。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赢者是被“诅咒”的:(1)赢者的出价 高于这块土地的价值,所以该公司会亏钱;或者(2)这块土地的价 值低于专家的估价,赢了拍卖的公司也会大失所望。这两种情况分别叫做“赢者的诅咒1”和“赢者的诅咒2”。注意,即使在竞拍胜者盈利的情况下,只要盈利比竞拍时预期的低,程度较轻的赢者的诅咒2仍然适用。两种情况都会使赢者对结果不满意,所以两个定义看起来 都是恰当的,如果所有的竞标者都是理性的,赢者的诅咒就不会发生(参见Cox and Isaac,1984),所以在市场机制的背景下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 就构成了一种反常现象。尽管如此,要在公共价值拍卖中理性地出价是很困难的。要想理性地出价,必须首先区分事前已有信息条件下,对拍卖标的物的期望价值和赢得拍卖条件下的预期价值。但是,即使竞价者 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基本观念,如果他低估了为补偿其他竞价者而做的必 要的调整金额,第二种情况的赢者的诅咒仍然会发生。在通常的拍卖中,竞价高的投标人获胜并支付竞标金额,需要考虑两个起着相反作用的因素。其他投标人的增加意味着,为了赢得这场拍卖你必须更积极地出价,但即使你赢了,他们的在场也会增加你高估标 的物价值的可能性———这说明其实你应该更谨慎地出价 [1] 。寻求一个最优的出价并不是个小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在不同情况下,竞价者是名副其实的赢家还是遭遇“赢者诅咒”的倒霉的实证问题。我将提供一 些实验证据和实地研究的证据来表明,赢者的诅咒可能是个很普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9 17:33:00
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里面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反常现象,想知道作者是怎样用经济学来解释的,不妨去看看这本书,相信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19 18:47:00
大家多多捧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