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1839 4
2012-08-10
贫富悬殊,不是新现象。它是人类社会的活化石,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基因,折射着古今中外的兴衰更迭。从某种角度上讲,许多宏大的历史演绎,就微刻在这一活化石上面。严重的贫富悬殊导致社会衰退。前车之鉴,中外都有。

  古罗马的陨落

  古罗马是建立在奴隶主独享政治权利基础上的公民社会。古罗马根据财富的多寡将公民分为六个阶级。这六个阶级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富有的精英阶层,如贵族和长老等(patrician),一部分是贫民阶层(plebeian)。此外是奴隶和妇女——他们是不享有任何公民权的,被完全被排斥在古罗马政治过程之外。贫民阶层占罗马公民的大多数。但是,富有阶层几乎垄断了古罗马所有的政治资源。元老院和那些所有选举和任命的官员都来自于顶层最富有阶层。后来由于下层公民的抗议,才成立了下层公民的“议会”,专门处理下层公民的事务。这两个阶级矛盾重重,二者之间的贫富悬殊导致古罗马长期不断的内部动荡,最后导致古罗马走向消亡。

  古罗马公民尤其是下层公民是农工商和艺术的主体。古罗马是当时最强大的帝国,对外战争常年不断。下层公民被迫从军,是古罗马强大军事力量的主体,是帝国扩张的主力。但是,古罗马的法律却规定,这些血洒疆场的草民不能分享任何战利品,战利品全部属于富有阶层或精英集团。从军就不能从业,打仗就不能做生意,下层公民在帝国的扩张过程中,百业荒废,日渐贫困。随着贫富悬殊的加剧,许多下层公民贫困潦倒。他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破产,要么依附于富有阶层。下层阶级开始解体。随着下层阶级的逐步解体,罗马的公民社会也开始解体。社会结构的这种崩溃,反过来进一步摧毁了罗马的经济结构,导致生产方式的解体,导致政府税源的日渐匮乏,导致兵源的日渐短缺——破产的贫民,同时也失去了为帝国而战的动力和荣誉感。

  经济结构的崩溃和对外扩张的政策,导致古罗马帝国经济凋敝,通胀失控。对古罗马的下层公民来说,帝国扩张的军功章上有他们的一大半,而帝国的超级繁荣却没有他们的份。十五的月亮,总是为古罗马的富有阶层圆的。精英阶层则骄奢淫逸,道德败坏,进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沦丧。曾经让古罗马伟大的荣誉感终于被物欲取代,曾经让古罗马强盛的进取精神在富有阶级的奢靡中逐步崩塌。精英集团的荒唐和自私,导致价值、理想、传统的全面丧失。

  富有阶层对财富的占有还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作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富有的帝国,古罗马政府债台高筑,长期面临破产的威胁。走向衰败的古罗马算是一个典型的“藏富于富”的帝国。帝国精英的瞎折腾,令后人侧目。例如,富有阶层为了满足从东方进口奢侈品的欲望,大量输出黄金和财富,后来弄得帝国黄金匮乏,穷困得连铸造货币的黄金都凑不齐,于是就只好“量化宽松”,乱铸钱币,导致通胀更加严重。

  经济的逐步解体,迫使古罗马更迅速地扩张,以寻求新的财源。在被征服地,帝国横征暴敛,导致更广泛的贫富悬殊,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反抗。古罗马就这样逐步走向最终的衰落。所谓蛮族的入侵,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同帝国一起沉沦的,是古罗马的所有阶级,富有阶层也未能幸免。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解决收入不公、实现公平正义的历史意义在哪里?

  我是学经济的,喜欢到历史领域里面串门。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许多社会历史现象,孤立地看和放在历史大背景里面看,很多时候结论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极端的贫富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推手。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周期律——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几千年前的一个夜晚,有一群困居大泽乡的衣衫褴褛的农民,将写有“陈胜王”三个字的布条,塞进了一条鱼的肚子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那几双粗粝的手,将一种独特的周期现象塞进了中国历史。中国的中下层人民启动了他们推动历史的独特方式。从那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公平,到不公平,到极端不公平,到下层人民无路可走,最后推翻重来这么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每一个朝代在结束前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财富高度集中,几乎都出现了畸形的“精英繁荣”,尤其是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现在有些人认为土地集中就是社会化,而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末期,土地“社会化”的程度都非常高。我常常想,这个由不公正推动的,通过下层人民迫不得已而联合起来实现的周期律,是不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是不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历史传统之一?中国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时,又是否能离得开这个国情?

  那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循环往复的周期里,几乎每一个能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在农业社会里,“田”即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如同今天的资本。所谓“均田”当然是没有土地的人均豪门的田,而不是有钱的豪门均穷人的田。这似乎是每个朝代的必修课。那些没有做好这门必修课的朝代往往都成了短命的朝代。这样的例子有好几个,著名的大约有晋,离我们近的是民国。我们就看看民国吧。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是什么样子呢?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民国几乎完整地继承下来。除了清变成了民国,一切因循。当然,这也不能怪民国。正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述的一样,辛亥革命本来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清朝末年就已出现的贫富悬殊、土地集中等社会结构问题被原样照收。所以,如果把民国放在中国历史的周期中来观察,你会发现,民国没有完成中国历史周期上每一个长寿朝代开始时的必修课,先天不足。孙中山是看到了这一点的,因此他提出了“三民主义”,要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似乎是要给民国开个补习班,补上公平这一课,为民国的延续奠定社会基石。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个过程被豪门对财富和权力的垄断打断了。先天不足的民国从而失去了可以长期延续的历史机会,民国的精英走到了中下层人民的对立面,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动荡。我想,无论什么人,无论他对民国抱有什么态度,是爱还是恨,抑或是爱恨交集,只要将民国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就不得不承认民国这个致命的缺陷。

  这个问题,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得到最终解决,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才得以消除。从历史大背景看,新中国的奠基者,显然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共和国从成立起,就开始打破不合理的社会结构,试图从体制公平这个角度为中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让我们暂时抛开意识形态的争论,专从中国历史周期的角度来考察一下。

  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看,在当时乱后思治的中国,是必须补上公平这一课的。孙中山先生尚且要平均地权、节制资本,1949年只能做得比中山先生更好。只有补了这一课,中华民族才能摆脱1840年以来的动荡岁月,休养生息,走上复兴。同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新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了中国还需要补“现代化”这一课。在强敌虎视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迅速建立现代工业,而这需要大规模的、迅速的积累。如何在低水平的基础上既能实现工业积累,又能实现大多数人的公平,是当时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还有,建立新体制的那一代人是精通中国历史的。几千年中国历史中,那种“公平—不公平”的周期循环,也许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个难以排解的历史之结;他们透过治乱更替的历史风云,也许看到了公平在中国治乱中的作用和分量,知道民可载舟,也可覆舟,从而力图寻求一种能够确保公平的体制,来保证中国的长治久安,来避免历史周期的重现。

  这种历史因素交互作用,就形成了以政府调动资源为手段的,以公平为核心的新体制。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政府才可能实现资源的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西方国家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再积累过程,同时保证积累的财富被用来建立中国自己的现代工业。这种高速度的积累显然是以压制消费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公正,尤其是分配的公正,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当时对公平体制的选择,不仅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

  通过公平的体制来避免历史周期,这也许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人所做的历史探索。如果我们把那场变革放在历史的长周期中来看,是不是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它为中国彻底摆脱历史周期律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值得后来者深思,值得后来者的后来者更加深思。

  这个公平体制的历史意义在哪里?

  我们不是算命先生,自然无法预测几千年以后的事情。不过从目前中下层的情绪指向来看,1949年,可能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事件。未来的人们,在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时,也许会认为,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有三个决定中华民族历史特征的时代:黄帝、先秦、1949年。每个时代的贡献是不一样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秦开创了中国大一统郡县制的先河;1949年以后建立的公平体制为中国走出周期性动荡找到了出路。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但是,这三个时代给中华民族的烙印会是永存的。

  以秦为例。秦的大一统显然是不完善的,但是,假如没有秦短暂的统一,今天的中华大地也许会像欧洲一样,国家林立。秦以后,中国分分合合。但是,在每一次动荡之后,都有人顺应民心,收拾金瓯,再造一统。为什么?因为大一统的秦帝国,虽然二世而亡,但是,它的短暂存在,使大一统变成了中华民族潜意识的追求,变成了一种主动选择的可能,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秦短暂的统一,也许中华民族根本就不知道这种可能和这个选项。这就是秦的贡献。它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大一统这样一个标杆。

  从今天中下层民众的意识选择看,公平体制的精神大约也是这样。它的意义在于,它让中华民族知道,尤其是中下层人民知道,还有一种公平的生存方式存在,一种公平的社会选项存在。它可能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另一个潜意识的追求,为中华民族立下一个新的划时代的标杆。任何人都不要低估这种历史记忆和传统。任何时代,当下层人民走投无路的时候,这种记忆也许就会变成梦想,变成对公平体制的崇拜,变成对建立公平体制的人的崇拜。所以,假如有人头脑发热,完全否定了公平体制,导致社会动荡,我相信,一定会有人顺天应民,力挽狂澜,再造公平。

  历史是每一个民族的重力场。

  当代中国,那些真心关心中国未来的人,都应该有这种顺天应民的历史高度和历史感。邓小平是有这种高度和历史感的。他说,假如改革导致贫富悬殊,改革就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因为这种改革会把中国推回周期律。当前中国也是有这种历史感的。“以人为本”,发展转型,提出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提出公平正义,提出有包容的增长等等,就是站在了这种历史高度上。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百分之百地复制过去是没有出路的。黄帝以后中华民族历经演变融合,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大融合的结果。秦以后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几千年来,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传统需要与时俱进,而生活之树常青。在当今中国,将市场经济同公平正义结合起来,可能就是解决分配不公的历史切入点。

  我们把下层人民制造的这个周期律和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看,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中国历史传统中,下层人民和文化精英在“公平”这个问题上高度一致。孔夫子通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来推崇社会公正;陈胜吴广们则是用周期性的行动来推动相同的理念;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教育,也是强调公正平等。固然,社会不可能绝对公平,但是,一个社会不能人为地制造豪强,制造不公平,更不能将不公平的现象装扮成“神圣的权利”、“天赋人权”、“普世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搞这种忽悠的个别“文化精英”早就背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精英的“公平”传统。

  公平是历史的选择。想要得到历史尊重的人,首先必须尊重历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10 09:30:27

  罗斯福的“药方”

  从经济现象这个表象来看,罗斯福的“新政”还是开对了药方的。罗斯福的“新政”包罗万象,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重建信心,二是改革社会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调整财富和收入分配(均贫富),大幅度提高税收, 增加公共开支, 支持工会力量, 规定最低工资, 推动劳工立法, 推行社保基金体制,建立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年老、失业和有病的人提供基本保障。通过这些方式调整收入分配,为中下阶层编制一个基本的保障网络。政府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开支,钱从哪里来?主要是来自富有阶层。罗斯福在大幅度提高富有阶层税率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中下层的税率。1936年,他将最高的收入累进税率提高到79%。这个税率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达到91%以上。肯尼迪将它降低到70%。里根时期降低到28%。克林顿时期上升到39.6%。小布什时期再降低到35%。罗斯福在“劫富济贫”方面是毫不手软的。他强制性地收购所有民间黄金,而拥有黄金的主要是富有阶层。在那些人将黄金换成美元以后,他果断让美元贬值大约50%。每谈及此,富有阶层到现在都不能原谅他。罗斯福在美国经济最为艰难的那一段时期用霹雳手段推动社会财富和收入的二次分配,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智慧的。例如在中国就有人认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增加税收或提高工资,会起到收缩作用,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困难,从而主张延缓这些措施。其实,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偏好低于中下层。只要有针对性地增税,有针对性地支出,提高最高累进税率,提高工资是可以起到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的作用的。

  罗斯福还建立了许多重振经济的行政部门,直接解决民生难题。例如,他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推出了《1933年重新造林法》(Reforestation Act of 1933)——它下面的环保机构直接雇用了大约250多万人,从事造林、修路、控制洪水、防治土壤流失、开发国家公园等工作。为了解决穷人过冬的问题,他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和农村电气化管理局。这三个机构中,第一个主要是实施公共工程;第二个主要是帮助贫穷的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帮助农民提高农场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益等;第三个主要是将电力输送到那些私人电力公司认为不盈利的偏远地区。他还建立了美国住房局(USHA),为贫困社区提供为期60年的低息贷款,以清理贫民窟和修建其他工程。

  另一方面,他大幅度增加政府对经济的介入,加强政府监管(抑豪强)。罗斯福的行政干预是全面的,推出多项政府立法,建立了许多政府监管机构,为了平衡资本和劳工以及消费者的利益,减少失业,还推出了《国家产业复兴法案》(NIRA)。这项法案的第七款第A条保障了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此法案还建立了反垄断和公平竞争的法律条例。此外还成立了国家劳工关系委员会(NLRB),专门监督劳动者的权利和安全是否得到了保障;大力限制金融资本,推动金融改革。他将传统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成立证交会,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推动共同基金的监管。

  简单说来,罗斯福对资本来了两手:“均”和“抑”。世家出身的罗斯福,让同样世家出身的许多人,感到了背叛。直到今天,许多世家出身的精英依然不能原谅罗斯福,从他们的角度说他是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

  “新政”的阻力很大。美国有许多人指出,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方式是“软独裁”。他雷厉风行,知行合一。从上任开始,十八般武艺一路打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看准了的事,就高效率地推行。最高法院多次将“新政”的许多内容判为非法;多次将“最低工资”判为非法。罗斯福同最高法院进行了许多斗争,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由于民主党在国会占绝对多数,使他获得充分授权。即使如此,为了绕开国会冗长的辩论,他干脆利用行政命令。他的许多“新政”措施都是在就职后的100天内推出的,而绝大多数“新政”措施在施政以后大约3年时间内就基本完成,很有“只争朝夕”的味道。当然,如果有人认为强势的罗斯福只是一味蛮干那就错了。他将高超的政治艺术和强势作为结合在一起。

  罗斯福为了绕开精英阶层,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炉边漫谈,直接同美国中下层沟通,结交民心,以保障“新政”得以实施。炉边漫谈成了特有的治理方式。看来只有权力中心同中下层直接交流,才可能打破精英设置的种种障碍。当然,只有符合中下层的利益,这种直接交流才可能成功。罗斯福赢得了许多美国人的心,中下层成了“新政”的主要政治基础。就是这些中下层,连续四次将罗斯福送进白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均贫富、抑豪强的结果,是罗斯福建立了一个“大政府”。这个“大政府”避免了美国体制的崩溃。这个“大政府”不仅拯救了美国,拯救了中下层民众,也拯救了那些指责他背叛的阶级。

  他没有成为美国最后一位总统。

  如同他的朋友预言的那样,在许多人眼中,他成了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有的人干脆认为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无论人们怎样评价他,他将自己的信念深深地烙在了美国体制上。无论后来有多少人,使出了多少办法,想抹去这个烙印,罗斯福留下的体制在很多方面依然成为了今天美国体制的主流。美国没有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坠入大萧条,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罗斯福的理念和做法。

  不过,罗斯福的成功只能算是技术层面的成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相对贫困的事实,却没有解决导致相对贫困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资本的任性胡为,却没有解决金融资本的内在冲动。“新政”只是缓和而没有根本消除困扰美国的基本矛盾。尽管如此,他在技术层面上的系统创新,的确将这个矛盾的破坏性降低了许多。在那以后的40年里,美国虽然经历了许多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但是几乎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0 09:56: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7 09:14:37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1-27 10:13:18
富有阶层对财富的占有还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作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富有的帝国,古罗马ZF债台高筑,长期面临破产的威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