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14 0
2012-08-10
民族复兴是什么东西?
       复兴是说以前很兴,后来不兴了,所以要复兴。但是恐怕谁都不否认现在的中国是历史上最好的中国。如果说复兴是个正确的词汇,那就得理解为跟其他国家相比又达到了以前的水平。据说宋朝的时候汴梁守城的士兵比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平都高,如果以后跟其他国家的比较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那注定是遥遥无期的。
       民族复兴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是什么?杨宜勇:我在研读党内文献时发现,毛泽东曾提出在204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何谓民族复兴?杨宜勇在这份报告里提到了自己的愿景:

  一、以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

  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个领域整体协调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三、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秩序良好。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五、实现祖国统一,并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见,如果认真的标准注定无法达到,学者就会降低标准,总是可以达到的,而降到多低恐怕没有统一意见,甚至某一个个体也不会有明确的看法。

在这份远景里充满了“进一步”“世界先进行列”“更加”“不断增强”这样模糊的名词,无论说达到还是没达到都会有人不同意。

1,南方周末:这个监测体系的初衷是什么?  杨宜勇:我和我的同事是在2006年萌生了这个想法。当时学界兴起了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体系的研讨。我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快将在2020年实现,实现后,我们该关注什么样的指标呢?我们需要有更广阔的全球视野,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指标监测体系。——按:一个好的评估体系,是不会有“完成”之说的。2,南方周末: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包括“民族复兴”都是不能量化监测。  杨宜勇:哲学原理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质变的结果,它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对过程进行数字监测是可行的,否则目标能否实现就无从判断。你做民意调查,最后不也要形成数字吗?——按:问题是会有质变吗?对于哪一年实现了小康、民族复兴永远不会有统一认识。所以什么时候是100%都没有道理,说现在是62%有什么道理呢?3,南方周末:但是量化后的数字,确实离公众感知有一定距离?

杨宜勇:国外的一些研究,美和丑都可以量化比较的。像我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是需要一些数字来体现的。包括北京精神里,城市的包容性也是可以监测的嘛!我们可以比较本地人和“北漂”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有,湖南卫视有一个相亲节目,用一个软件叫MR.RIGHT,对男女嘉宾的匹配度进行基于经验数据的分析,最后成功牵手也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于爱情的理念。——按:搞混了序数和基数。美丑量化、对匹配度的量化是为了比较算出的序数,这个数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序数的意义在于比较。而复兴指数没有比较,因而没有意义。4,南方周末:您也提到,民族复兴是动态进程,监测指标不会一成不变,对比上一次,这一次有哪些变化?  杨宜勇:这两次没有进行调整,你发布一次就调整,就没有前后可比性了。包括伟大复兴到啥时候,我和大家的共识都是标准不能定太低。其实任何事情的标准都是在不断进步的。比如开水,以前烧到100℃就是开水,现在有科学家提出了新定义,不仅要烧到100℃,温度还要维持80秒,才是健康的开水。科学也在前进之中。——按:这个指标唯一可用的就是进行纵向对比,前提是指标和口径没有变化,但是他又要变化,这样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比如这次是62%,同样的数据用上次的指标也许就成了60%了。5,南方周末:您提到统计数据缺乏或数据不全的指标,都不应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那是否意味着结果可能失真。  杨宜勇:我只能对我们和其他国家都有的数据进行比较。比如美国人说啥叫文化消费,其中一项是一个月进剧院的次数。中国人喜欢看免费电视,还嫌广告多,这个比较对于中国国情不合适。我们只能通过文化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也就是恩格尔系数来比较。——按:复兴指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测度,同样中国的指标也无法用到外国,这样就没有中外比较的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