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手上缺乏对掌握事情的全部史料,数据啊;其次,僕缺乏对全局的理解,有些能力真难得到呢;最后,事先僕是已经了解一部分史料了,那么究竟是强化了偏见还是佐证了分析,这点实在是难以确定呢。
对于僕来说,真相不止有一个(这句话可不是neta动漫,乃是钱穆的),僕叙述的是不是真相,思考这暂时对于僕毫无意义。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
这是书的全名,国内译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
看完全书,很容易的发现这个译名是不精确的。
书中确实有很多与货币有关的数据,但是其重点明显倾向于当局的货币政策,同时,对国际收支及资本流动明显缺乏关注,对美元取得世界货币这一过程毫无叙述。译为美国货币史则嫌题目过大,如译为美国货币政策史,私以为远比美国货币史合适。
僕并没有兴趣按照僕的语言习惯再去叙述一遍书中曾说的,所以挑了僕感兴趣的一些事件发散。肯定所引用的史料数据不全来源于该书,而且范围也不局限于货币政策。
1907年银行危机
这次银行危机属于1907-1908经济紧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时,美国的银行体系中,货币和存款缺乏有效的互相转换能力。在高能货币确定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挤兑,拥有较小额准备金的银行会被迫使歇业,进而银行系统面临连锁反应的威胁。
上数据 10月危机时,公众持有通货17e,存款总额95e,互助储蓄银行30e。此时银行库存现金11e,美国国库现金2.7e,在商业银行及储蓄银行1.9e。其中国库现金主要以黄金形式持有。
从数据上说,哪怕只有一部分人去挤兑,银行也是很难承受的。
危机开始后第二周,纽约的银行开始实施支付限制,全国也很快开始采取这种作法,持续几个月。随后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结束了。一旦挤兑,美国的单一制银行体系是扛不住的,尤其是摩根救市后,挤兑危机向乡村扩散,而乡村银行是很难指望城市银行的。
很多年前,美国通货-存款比为1∶1,就长期趋势看,这比率是下降的,美国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抵抗也越来越难。公众对于这种情况越来越抵触,必须加以改革,大概是众之所愿。
危机结束后的改革方向,建立中央通货储备,美联储,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最后一点在34年才实现,这些都是为了解决货币和存款缺乏有效的互相转换能力,也可说是必要时刻的流动性问题。早先财政部有意识地持有通货,为的是应对挤兑之类的事情。这个时候的财政部具有出售债券和购买债券这样公开市场操作的权力。
那么为什么还一定要建立美联储,也就是央行,充当最后的贷款人?个人感觉其实不设立美联储,直接把财政部原先的权力扩大也不错。不过想到赋予财政部这项权力,几等于央行,还不如真成立个央行。
对于此事件的阴谋论,不敢苟同。推其本源,大抵是看挤兑只发生了在危机开始的第一周,还被摩根给拯救了,接着便是支付限制,危机不了了之。这么一件雷声大雨点小的事,居然导致美国银行体系的变革,尤其是央行的再度设立。
至于私有,美联储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业务,盈余归财政部,其股东只是领固有股息。货币发行还操诸财政部之手,美联储拥有的是公开市场操作权力。
一战前后
美国在这段时期,大体上没有什么可提的。
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对于美国来说,也算得上一个好时期。
再来提提美国对英法的债权问题,马歇尔计划时要用到。凡是对二战背景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尤其是由此引发的法国对德国领土的占领。这本没有什么,谁让它严重刺激了元首的幼小心灵呢!
一切的祸根都来源于英法战争融资有一部分是美元信贷,而且还是欠美国ZF的,请注意是美元信贷。因为最后支付的是美元,那么为了还债务,英法必须要对美国保持贸易顺差,才能保持币值稳定等。然而美国奉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英法太受伤了,想还钱,都没门啊,当然三国也举行了友好会谈,美国的看法是英法,你可以减少点财政支出,搞通缩啊。跟当今是不是很像啊!英法这时还抱有债权人导向的思维模式,看看山姆大叔,当债权人时坑了英法,当债务人时坑完全世界。按理说,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很多行业技术也领先于英法,尤其在机械制造业,完爆英帝。然而美国真自由贸易,没有限制的话,商品服务这一块一定是逆差。殖民地这一块是美国的心病,再加上美国工资高,僕以为大概是这两点,其中第一点尤重,且待二战后,看美国怎么做的
大萧条
先给两个结论,一,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直在提高,但美国对世界经济作用这方面,资本流动的影响远大于国际贸易。大体上从1830年开始,美国的国际贸易占gdp一直在10%左右,而且偶尔还会萎缩。金本位时代,美国拥有大量黄金。二,大萧条,如果美联储政策得当的话,即使不能停止大萧条,也可以缩短大萧条的时间和减小它的规模。从大萧条前开始,美联储就是一坑啊,而美联储坑的后果不仅在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还使得货币政策被认为无效,从而凯恩斯的财政政策流行。
萧条前,股价过高已经引起美联储的注意,美联储打算调控,调控的措施是直接施压。思路大致是货币政策因外部环境不太合适,不想用,又想让别人以为自己已经做出努力了,于是就使用直接施压。仅仅只是看这四个字,就已经有坑爹的预感了,僕的意识还不错。
萧条中,货币存量的大幅下降要对这次危机负责。美联储完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整贴现率来增加货币存量,从而在30年底时就结束大萧条的。但美联储不采取措施,至于为什么,为尊者讳。
萧条后,就是罗斯福新政了,兴许单列更附和一般人,可惜僕是哇那比。财政部印了30e美钞,给了美联储,然后美联储除去这30e又给了财政部30e美元的信贷。30e美钞是什么概念,举个数字就明白了,公众持有美钞44e。30v44,叹为观止。接着,于37年开始的萧条,持续了一年多,因史料未阅读完全,这次萧条只说说想法,僕以为:美国财政盈余,获得大量现金,货币存量下降,要对这次萧条负责,而美国再次把现金投入,经济开始复苏。且33年底,经济可以说到谷底了。另,37年前,黄金流入美国,而美国并未对冲,而是直接购买,等效于发放基础货币,那么通胀是可以肯定的。我曾经说的黄金输入型通胀指的是以前的某个时段,只是情形类似。34年到37年,批发物价指数涨了三分之一。也正是如此,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财政政策到底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复苏,抱有质疑。
关于这部分,很多事情都是想不明白,待僕理解世界再来吐槽。
二战后,直接跳过二战,这个。。。来填自己挖的坑,马歇尔计划。(英国为什么放弃英镑区,忘了怎么回事,望大神教我。)
马歇尔计划,美国向欧洲发放了几百亿的美元贷款,贷款也全不是为了欧洲。
首先,贷款的是美元。法国的金币终将回到法国,语出《国富论》。作为国际贷款的附加条件,贷款国往往购买被贷款国的商品和服务,甚至来回的商船什么的也得是被贷款国。这个现在已经是惯例了,大概起源于此吧,记得金本位时期是没有这回事的。据传,美帝和苏修翻脸,也部分是因为苏修窥破了经济附庸的倾向,拒绝了美帝的贷款,转向剥削卫星国。
其次,美帝刚刚打完仗,骤然生产过剩已成前景,急需市场消化。
IMF,世行,关贸总协定,殖民地独立,资本外流。关于这部分的历史可以写本书了。如果真一一叙述,就嫌太累了。大体上这样的逻辑,美元贷款敲开大门,慢慢的资本自由等等。美元霸权不仅靠石油,也靠国内的农产品出口。中国改革开放初,世行给了借款,日本也借了好多啊,日本好像借了几万e日元。。。。当然是要还的。
僕越来越惫懒了,发现7月24号写了大半,剩下大萧条和马歇尔计划,偶然想起,今天方才写完,且用词减省,其中更无数据支持。这真是。。。
真相不止有一个。欢迎拍砖,但请列出数据,切勿臆测,免得空谈伤身。(共297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