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wei-sxufe 发表于 2012-8-16 00:50 
首先就吴敬琏个人品质问题是没有问题的,他揭露股市黑幕还是完全为中小股民着想,对于文革批孙冶方他本 ...
这个第一点
关于吴敬琏的品质问题
1),如果他确实在文革当中写了大字报批了孙冶方,那么后来一些文章中写的他与顾准的关系,是不是也是假的呢?作为一个文革悍将,怎么会与顾准那样的人惺惺相惜?那篇《孙冶方招降纳叛的罪行》的大字报其前秘书就问他是不是他写的,他没有回应,还有57,58年反右的时候林里夫等人的遭遇,他道歉过了吗?
2),关于基金黑幕的问题,关于股市的问题,对于中国股市的节节下跌,他提出什么好建议了没有,提出过切实的分析吗?
实际上,每年中国新增加的外汇储备那么的多,也就是说有大量的热钱进入了中国股市(因为外汇储备的增多远大于贸易顺差),那么这里面的黑幕他试图进行揭露了吗?
我认为是恰好相反,因为热钱需要大量的进入到中国股市,他们就需要把中国股指给打压下来,把股民给吓走,吓走了以后他们想要获得的股票的价格就会跌下来,在这个时候吴敬琏发表的揭露片面性揭露股市黑幕的文章是有利于热钱而不利于股民的,因为股民要赚钱,需要股市的信心。
如果吴敬琏是一个真正维护股民的利益的人,那么他完全可以一方面保护股市和股民的信心,然后在高层会议上或者在专业的财经媒体上发表文章来分析中国股市的不足,提出改革中国股市的好办法,这样一方面保护股民信心,同时保护股民的钱袋子,一方面又促进股市的发展才是正确的作法。
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中国股市的猛跌,其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权重股带头的猛烈的跳水,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有机构在操纵权重股,而且这个机构有相当的资金实力,能够同时对多家中国权重股进行抛空,能够在很长的时间内轮换着对各家权重股进行抛空,并且这样的机构乐意于看到中国股指的下跌,那么请问,从这些特征来看,可以看出这样的机构是哪里的机构呢?
我认为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外国的机构,是外国的“热钱”
因为从资金上来看,只有外国资金才有这么多的钱,请注意,每年进入中国的热钱在两三千亿昧元的规模,中国的其他民营资本根本没有这么强大的资金实力
从投机的方向上来看,中国的机构倾向于炒作一支股票将该股推高,而不是将该股推低,例如德隆系的操作手法,中国自己的机构没有将股票推低的动力。
所以,只有外资热钱在控制中国股市的权重股,通过猛烈的抛售权重股,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他们抛出中国权重股,把股民吓走以后,股价降低,他们慢慢的把股票给收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抬升股指,然后吸收被中国股民抛出的股票差不多完成以后又是一轮猛烈的权重股的抛售
抛售权重股来影响股指当年他们在香港与香港当局争夺恒生股指的期货的时候就是这么来做的,当时的香港当局得到了中国大陆的明确的支持,在外方抛出权重股的时候,全部的吃进,最终对方不得不败北。
但是在大陆的股市,他们的操作手法更隐蔽,所以更不容易被人所发现,因为在香港的时候西方投机资金的投机已经是明朗化了,人们都可以看到,但是现在人们对西方的投机基本上缺乏必要的认识。
一个简单的问题,每年进来那么多的热钱,到哪里去了?
显然有相当部分到股市去了,问题在于股市不是一直在下跌吗?他们在干什么?
是的,股市是在下跌,但是是在他们控制下的下跌,他们控制的股票是在下跌,但是他们掌握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股市上中国股民的损失大部分被他们给捞去了
2),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
如果要说通货膨胀的话,首先与中国大陆相比,实施休克疗法的俄罗斯的物价在几年内上涨了几千倍,也就是说是每年10倍以上的上涨比例,这与中国10%的上涨比例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
那么通货膨胀的根源是什么呢?
中国在1988年,1989年新增加货币1500亿元,1990年增加货币5253亿元,显然1990年的货币增加量远远大于1988,1989年的货币增加量,那么哪一年的物价上涨更猛呢,是1988,1989年,那两年的中国的物价有难以控制之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俄罗斯在1992年开始实施的休克疗法,猛烈的紧缩货币,当年物价就上涨了20倍以上。
因此事实一对比,可以看出宽松货币政策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是物价上涨的原因,恰好相反,1990年的宽松货币政策恰好遏制了物价上涨势头,这一点的理论分析我在我来到这里的第一个主帖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page=3#pid14029961有详细的理论剖析,对弗里德曼的理论进行了解析,指出了其不严密甚至很可能是故意不严密的地方。
那么90年代的10%左右的物价上涨怎么看,我觉得您可以看看目前处于通货紧缩的日本,日本人现在对通货紧缩非常的抱怨,因为价格一直在下跌,导致厂家都没有积极性了,一定比例的物价上涨是在经济运行的正常范畴内的,这其中大致的原因大概在于需求和供给不平衡以后,价格会有升有降,但是价格升上去以后更难以下跌。
中国的货币政策绝对不应该只瞄准物价这一个目标而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例如企业运行情况,居民就业率的情况等等综合进行考虑,而且紧缩货币政策反而可能导致物价更猛烈的上涨
3),关于四万亿投资,你说的维护费的问题
你是从支出的角度来看的,但是你能够不能够换一个角度,那就是提供给基础设施的维护本身就是一个服务业,也就是说提供了相当了服务业的工作岗位,从而为提升就业率做出了贡献。
至于事故,只要是做事,就有犯错的可能性,不能因为出一次事故就全盘否定,飞机出事的概率还要大多了,出事故还是要从管理方面,技术方面多找原因,就好像改革一样,改革现在出了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因此停止改革,应该要继续改革(当然改革的方向不能完全定死)是一样的道理
4)关于行政干预的问题,实施行政干预,或者说国家给企业提供扶持是国际惯例,该帮的就是要帮,就好像你帮了一个人并不一定会造成对方的依赖性一样,ZF不能溺爱性的给企业以无原则的袒护,但是在企业面临资金技术协调等多方面的困难的时候就该帮,这一点昧国日本等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例如克林顿ZF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昧国电子产业曾经竞争实力大为削弱,克林顿ZF因此学习了日本通产省的作法,增加了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持,现在奥巴马ZF同样试图扶持其新能源产业的相关企业。
ZF在该帮的时候不帮,才是最大的腐败,因为那样意味着ZF是吃干饭的,光拿饷银不干活,说难听一点叫做占着茅坑不拉屎
另外说一句,经济学教科书上的所谓完全竞争的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理论模式有着严重问题,因为其严重的忽视了现实经济活动中常见的规模效益的情况,即厂家增加规模,其效益会递增,也就是说是在规模效益的情况下,边际生产的收益是递增,而不是递减的
这也就是关于
5),关于垄断的问题,由于存在着规模效益的影响,企业都渴望扩大规模,或者协同起来,企业之间的协同就可以认为是垄断(例如辛迪加等等就是价格协议组织)完全竞争模型所规定的参与竞争的厂家无限多,因为存在规模收益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不可能出现无限多的企业都满足规模效益
中国目前的一个问题,就是产业集中度太低,举一个例子来说,中国的钢铁企业在与外方就铁矿石谈判的时候很被动,为什么?而日本方面则有三井,住友这样的垄断或者说协同性财团,可以一致行动,所以在议价的时候比中国要主动很多。
中国企业在海外打价格战自相残杀,而其他国家的企业就不会,因为日本昧国等国家的企业都是有组织的---或者说有财团在管着的,因为企业打价格战,最受苦的还是打工的工人了。辛辛苦苦工资又只有那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