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者通吃”作为人类社会的现象,似乎势不可挡,与其相伴的是收入差距恶化。如果我们以处于财富顶峰的富豪作为参照系,也能大致看到这其中的变化。十八、十九世纪时,中国富豪的财富以万两银子作为基本计算单位;英国商人把百万英镑看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文数字;而1800年前后整个美国社会的货币供应大约是280万美元,如果一个美国人的个人财富在那时如果能达百万美元,他毫无疑问能进入当时的首富榜。如今,中国首富的计算单位不再是“万元户”级,而是数百亿级;在美国,盖茨是首富,财富超600亿美元……但与此同时,不管是在十八、十九世纪,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个社会都有赤贫阶层,他们在收入分布的最底层,收入和财富几乎一直为零。
因此,中国也好,美国、英国也好,财富和收入从最高到最低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许多倍,也比以前更加分散。当然,富豪财富计算单位从以前的“万元”级转变到今天的“百亿”级,肯定和各国货币体系从金银本位到信用货币的变化有关,财富数量级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是“虚的”,是因为货币被滥发灌水贬值所致。但财富分布、收入分布的恶化也是存在的,这一基本事实难以否定。
那么,收入差距的扩大到底因何而致?是像反自由贸易者所说的,是因为全球化?还是像“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推动者所指责的,是因为现代资本家的“道德沦丧”、“过度贪婪”?还是像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所指责的,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点燃了“占领华尔街”运动,而且在理论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对资本主义的再反思。在人类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中,这是第三轮对资本主义的反思——第一轮发生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第二轮是经济大萧条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么,这一轮反思的结果会如何?是否会终结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体系?取而代之的又会是什么?在我们都关心收入分配话题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是认清今天的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哪些特征是之前没有的。只有认清之后,政策决策才可能对症下药,避免不着边际甚至帮倒忙。
在本文中,我不试图对未来的走向做预测,而是希望通过分析现代经济的特征,尤其是许多现代行业的商业模式以及资本市场提供的财富实现手段,来证明如下结论:财富差距、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因为现代资本家比以前“道德沦丧”,不是因为现代企业家更加贪婪,而是现代技术和规模化商业模式所致。
现代商业增大收入能力差距
各社会的制度不同,收入差距的程度当然也各异。特别是政府权力在资源配置、定价机制中的角色越大,社会群体间的收入机会就越不等,掌握权力或贴近权力的“特权”群体就越能获得超额收入的机会。例如,政府可以规定只有北京出生的人才能进入金融和电力行业,而湖南人只能种田,这样,北京出生的和湖南出生的人之间,收入机会就会有天壤之别。我过去的研究也表明,政府权力越大的社会,往往也是收入机会越不平等的社会。在从制度层面找原因之前,我们先看看现代技术带来的收入机会差别。
以腾讯公司为例,虽然这个互联网公司成立于1998年,但13年后的2011年,收入已达280亿元,利润接近120亿元。按照1万名员工计算,腾讯人均创收280万元,人均利润120万元。相比之下,2011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在4万亿元左右,按3亿农民计算,人均创收1.3万元,不到腾讯的二百分之一。这样一来,农民收入远低于腾讯员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为什么腾讯的创收能力超越农业这么多?是否跟收入分配制度、跟贪婪有关,即腾讯的员工比农民更贪婪呢?其实不然。关键是农业跟腾讯的经济特征完全不同,两者的产出函数不一样。
业的产出与投入之间有极强的线性关系,这限制了农民创收空间。如果种一亩地需要花100小时劳动、200元种子和肥料成本,最终产出100公斤粮食,那么,要生产1000公斤粮食,就需要种10亩地,投入1000小时劳动、2000元种子和肥料钱;为了生产1万公斤,就需要种100亩地、花1万小时……不能因为这亩地种好了,下一亩地就可以少花劳动时间或肥料成本,每亩地所需要的劳动和成本投入是相互独立的,这就使农业生产难有规模效应。每人每天只有24小时,即使不睡觉不休息,农民的收入也难以逃脱产出跟投入间线性关系的约束,收入不可能太高,此即几千年来没有农民靠种田种出亿万富翁的原因。
而腾讯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非线性的,甚至没有太大关系。在腾讯QQ空间里,一顶虚拟帽子的设计可能要几个设计师与程序员花几天时间,而一旦设计好了,虚拟帽子卖一顶一块钱,卖100万顶创收100万元。由于虚拟帽子销售是电子记账收费,每卖一顶并不需要重新制造,所以,腾讯卖一亿顶虚拟帽子跟卖一万顶在成本上几乎没有差别,但收入却天壤之别。腾讯的虚拟衣服、虚拟装饰、虚拟家具等,都是如此。这就造成了其收入和成本投入之间的关系非常弱,赚钱能力空前的高。
微软的商业模式也有类似特点,一旦微软把系统软件开发好(这当然需要成本投入),它卖一万份还是卖十亿份,总体成本差别很小,因为每一份的边际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几乎为零。但是,比起零制造成本的腾讯QQ虚拟衣服、虚拟帽子,微软还是要为每一份软件付出硬盘、刻盘、包装、邮寄成本等。
金融服务业的产出与投入关系跟腾讯的也很类似。比如,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帮客户张三公司融资1000万美元,为了尽职,可能需要一个10人团队花十天时间;而另一家客户李四公司需要融资10亿美元,为了尽职,高盛可能也会派一个10人团队花十几天时间,成本基本不变,但收益却高100倍。正因为这种规模效应的差别,高盛可能不会做1000万美元甚至几千万美元的单子,金额太小对他们不合算。这也说明投资银行的收益跟成本之间是非线性关系,甚至两者间是没太多关系的。
基金管理行业也是如此,像对冲基金或者私人股权基金,可能整个公司只有15到20人,这个团队可以管理2亿美元,也可以管理20亿美元。因为一旦他们决定投一个公司的股票,投10万和投1000万美元对他们来说需要做的工作、花的时间完全一样,管理2亿和管理20亿的运营成本类似,但利润可能相差十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华尔街的公司赚得很多,年收入几百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远远高于传统农业甚至手工业,在相当程度上是由金融交易特别的规模效应和金融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金融交易的本质是其价值创造不完全取决于劳动时间,也不完全取决于成本的投入,而是取决于金融从业者的人力资本,包括他们所受的教育、积累的经验、组织能力、个人情商、个人诚信和人脉关系网络等。
既然金融交易具有上述的规模效应,为什么华尔街公司不能少收费,特别是随着交易金额的递增让单位交易额的收费下降呢?这不是证明他们过于贪婪吗?其实,这涉及到公平竞争、充分竞争的问题,只要金融行业对新手是开放的,只要监管没有苛刻到新手没机会进入华尔街,那么,如果现有公司能够继续高收费,就说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其他人无法获得的市场优势。只要这种市场优势是竞争中建立的、不是靠行政垄断或法律垄断获得的,只要其他人有机会自由进入华尔街,这种高收费高收入就不存在贪婪或剥削。能够收费高,说明交易的对方得到的收益也高,否则对方不会参与交易。
金融交易除了具备类似腾讯的规模效应外,还因为其对信任的超级依赖,使得这个行业更趋向于“赢者通吃”。金融交易从本质上都是跨期价值交换,把今天的价值跟未来的价值进行置换,或者把未来两个不同时间点的价值进行交换,所以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跨期价值交换契约。而这种跨期交换契约是否信得过、是否值钱,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的可信度,取决于金融中介的可信度。对于这种超级依赖交易各方可信度的交易来说,已经经过多年风吹雨打的百年老店们就显得格外“值钱”。在金融消费者看来,一个华尔街公司存在的年份越久,其可信度就越高,就越靠谱。金融市场对信用、信誉的极度依赖决定了已经历史悠久的华尔街公司总是占据优势,后来者总是面对极高的门槛,更显得“赢者通吃”。
华尔街收入高,只能说是现代金融市场的特征所致,而不能因为收入高就断言华尔街更贪婪。有人可能会说,在政府管制不过分的情况下这些行业的就业对谁都开放,但毕竟高科技公司、华尔街的公司都要求很高的教育背景和人力资本,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才能进入,社会中的其他群体就只能从事传统的低收入行业,他们的收入也增长缓慢。所以,为了防止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就该对其收入设上限或者多征税。为什么政策思路非要通过打击能者来使其向弱者靠拢,而不是通过专业教育提升竞争失败者的人力资本,同时由政府给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呢?
如果强行对华尔街的收入设限,那只会打击其发展与创新的积极性,社会与经济所需要的金融供给就会受挫,就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现代经济不仅对类似腾讯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依赖度越来越高,对华尔街金融经济的依赖度也在日益上升,华尔街对现代经济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