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宵节后,东部沿海地区都会迎来民工求职高峰。但这几天记者采访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了近30年的民工“潮”正加速退落。 3月2日,正月十七,记者来到华东地区最大的农民工集散地南京安德门劳务市场,求职民工稀稀拉拉,往年那种摩肩接踵的求职人流已经不见。在市场干了近10年的职介老板赵鸿昌说,“5年前这段时间,至少一个月,每天进场人数都在四五千人。这几年节后人流量越来越少,特别是今年,人流高峰仅持续一个星期,每天进场人数也就两三千人,这两天只有1000人左右,已经跟平时差不多了”。 节后到珠三角地区打工的民工也明显减少。徐州和南京都是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徐州火车站客运总站办公室主任刘汀林介绍,年后经徐州往广东、福建的客流比往年少多了,车票不难买。而南京站的旅客信息也显示,今年转道南下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民工少于去年同期,没有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仅流动性农民工就多达1.5亿。在经济刚刚企稳回升之际,为何越来越多的民工不再赶这趟潮?他们都去了哪里? 苏州市人力资源协会会长凌震生表示,近两年苏北和中西部各省市大规模招商,传统劳务输出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工资价位也明显上涨,吸引了很多本地劳动力。宿迁宿豫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区劳动保障局的王彪介绍,近年每年都有好几个用工千人以上的大企业进驻区工业园,本地劳动力短缺矛盾日益加大,年缺工人数都在8000人以上。该区曾经有20万人在外打工,目前只有11万人左右,为抓住机会多挽留一些返乡农民就地务工,从年初三开始,该区所有镇村、社区每天都配备专用大巴,接送返乡农民进城挑厂选岗。 来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显示,今年从年初一至今,苏北5市已经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00多场次,6500多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2万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5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返乡民工。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就业吸纳能力也在快速增强。四川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显示,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提前返乡的100万川籍民工中,超过60万已在本地重新就业。 在返乡就业吸引力增强的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习惯的变化也加快了民工潮的退去。“以前民工进城一般是打零工,工作不稳定,常常干一年换一个地方,年年要找工作,现在的年轻民工不一样了,他们中很多人有技术,工作稳定性也强,即便回家过年也会像城里上班的大学生一样在年初六初七左右回城,还有不少民工因为工作需要或已经举家进城,根本没有回家过年。我们节前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南京120多万民工,春节回老家过年的仅一半左右。”南京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孙斌表示。 对于民工潮的逐渐退去,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张超认为是件好事。他认为,农民留乡就业,离土不离乡,有利于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而长期困扰劳务输出地的“留守儿童”、“空心村”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一年一度的春运压力。伴随民工潮逐渐退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缺工将成为一种常态,ZF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引导推进当地企业转型,而不是疲于解决用工缺口和低层次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