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人可能都知道萨缪尔森和索洛在《线性规划和经济分析》一书当中的一个论断,简单的说就是完全竞争的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其与现实情况相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生经济史的发展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自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走向了垄断,各个领域的主要生产厂家越来越少,直至今天,企业之间的购并还是频繁的进行,产业集中度或者说垄断度在不断的增加。
为什么说微观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最好,但是发达资本主义的法制史却是不断的走向垄断呢?
如果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昧国军队在战胜日本军队以后控制了日本政治和经济以后,在朝鲜战场被志愿军打败以前,昧国对日本实施的政策总体上是压制性政策,其中一个主要的政策就是解散财阀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军通过日本政府进行解散财阀工作,指定的“十大财阀”为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和日产、中岛、野村、浅野、大仓、古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da9da0100dh6v.html
然后,由于英勇善战的志愿军连续发动进攻,让昧国人发现他们不能没有日本这个工业基地,改变了对日本的压制政策,对日本的财阀的压力就小很多了
----从这段历史可以看出解散财阀或者说解除日本的垄断曾经是昧国方面试图压制日本的一个重要措施,仅仅是因为志愿军的英勇作战让昧国人认识到了日本的重要性,才停止了这项工作。
也就是说昧国人实际上很早就知道了垄断的重要性,而不是完全竞争的重要性,对于这一点知道的同样清楚的大概是韩国人,他们很快的以几大财阀为中心,发展起了自己的民族工业
为什么微观经济学的这个理论和现实完全不符,彻底相反,怎么样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点,或者说是什么理论上的漏洞导致了它与现实的彻底相反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忽视了规模效应。
所谓规模效应指的就是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其生产成本会相应下降,生产效率可以相应提高等等。如果考虑了规模效应的话,那么什么情况才是生产者最优的呢?
微观经济学当中一般的利用曲线的方式进行分析,我认为这极其繁琐,实际上可以用微积分的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明确的分析。
多大的产量可以导致生产者的收益最大化,这里我们不使用收益---产量的曲线,我们只要使用微分方法就可以了。
通过微积分我们知道,一个函数的最大值当且仅当它的导数等于0 的时候,或者说收益---产量函数的最大值在收益对产量的导数等于0 的这一个点,实际上这个点也就是边际收益等于0 的这个点
也就是说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边际收益开始随着规模效益会逐渐增大,但是到了规模效益不明显的时候,边际收益开始越来越小,直到等于0,这个时候生产者得到的收益是最大的。
那么完全竞争理论的缺陷在哪里呢,完全竞争理论中取得最优的那个点或者说取得均衡的那个点确实就是边际收益等于0 的那个点,问题在于,当存在规模效益的时候,完全竞争---即一个行业中有相当多的竞争者的时候,其任何一个厂家的生产规模都没有达到规模效应的最佳点,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的时候,其边际收益不可能等于0,而是一个很大的值。
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收益为很大的正值,所以厂家会继续追求加大产量,扩大生产规模,而其扩大生产规模又会受到其他厂家的竞争,于是并购发生了。
随着并购的大量的发生,企业的规模效应开始发挥,然后随着生产规模的继续扩大,边际收益开始逐渐缩小,直至边际收益等于0,这个时候厂家知道不能再扩大了,扩大了自己赚得就不能更多了----问题就在这里,这个时候厂家已经处于垄断的阶段。
因此,完全竞争的理论之所以完全的偏离现实与现实完全相反,原因就在于人们忽视了甚至是故意忽视了在规模效应存在的前提下,完全竞争是不可能导致边际收益等于0,要边际收益等于0,必然的要发生企业之间的并购,从而导致垄断的发生。
因此西方经济体自从十九世纪初开始纷纷走向了垄断,完全是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去解释的,而且也并不难解释,问题在于西方自己尝到了垄断的好处而不想让其他国家也垄断从而妖魔化了垄断,并且用完全竞争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这样的一个美丽的理论的谎言来实施欺骗。
而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学人因为没有能够发现其中的理论木马,从而对于提高产业的集中度的重要性认识严重的不足,一味的强调自由竞争自由竞争,从而导致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严重不足,难以实现向更高级的跨越,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散乱差的格局当中。
西方的经济学者难道真的不知道垄断的好处吗?连麦克阿瑟这样的军人都知道要瓦解日本,就要瓦解其财阀,其经济学者更加不可能不知道的。
问题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学人缺乏那么一点的质疑精神,这样也就被对方骗了还不知道,还要天天把对方当老师给供着。
另外请关注我的另外一个主题帖--中国,警惕有人在鼓吹休克疗法-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49941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