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贸易量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图一显示了1980年至2005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变化。从1980年的822603百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776000百万美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7.4%。1986年之和2002年世界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另根据统计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为71000百万美元。2005年与1970年相比增长了66.3倍。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与货物贸易相比表现出,增长速度更快,但二者协同发展的现象。从1980年到2004年货物贸易增长3.4倍,年均增长6.7%。服务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20%上升到2004年的24%。根据世界银行的预计,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可达30%以上,接近5万亿美元。但我们从图二可以发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是协同的,这也印证了Shelp(1984)指出的,“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bricks),而服务业则是把它们粘合起来的灰泥(mortar)。”服务业贸易近几年虽然有时候增长速度超过货物贸易,但二者实现了协同发展。
图一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网站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整理。
图二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网站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整理。
(二)贸易结构的特征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惊人的速度,而且在贸易结构上也有很明显的变化。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同时,服务贸易结构也出现了调整。表一显示的是30个OECD成员国1995年到2004年,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与其它现代服务贸易所占比重的变化。我们发现,运输和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是在下降的,而其它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是上升的。1995年到2004年10年之间,其它现代服务贸易的比重就从43%上升到50%。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服务贸易中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项目的份额高达70%,可见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是巨大的。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从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贸易调整。
表一: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变化
| 年份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 运输服务比重 | 25% | 24% | 24% | 23% | 23% | 23% | 23% | 22% | 22% | 23% |
| 旅游服务比重 | 32% | 31% | 30% | 30% | 30% | 29% | 28% | 28% | 27% | 27% |
| 其它服务比重 | 43% | 45% | 46% | 47% | 47% | 47% | 49% | 50% | 50% | 50% |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网站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整理。
(三)贸易方式的特征
随着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世界服务贸易的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服务自由化与投资的便利化得到有效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服务业利用外资成为新的潮流,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随之迅速发展。据《世界投资报告》,全球范围内跨国直接投资的中心已经转向服务业,新增投资的90%以上和存量的60%以上集中于服务业。20世纪70年代初,服务业只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1/4,1990年这一比重达到50.1%,此后一直保持在一半以上的份额。WTO秘书处的测算表明,通过商业存在 (即外国投资) 进行的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值的56%左右,跨境服务贸易约占28%,通过境外消费方式进行的服务贸易占14%,而纯粹通过自然人提供的服务仅占2%。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服务贸易也从传统的进出口方式发展成现在大多数跨国公司采用的离岸外包方式。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的服务外包输出地,在全球的外包支出中,美国占了约2/3,欧盟和日本占近1/3,其他国家所占比例较小。发展中国家是主要的承接地,其中亚洲是承接服务外包最多的地区,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
(四)贸易动力的特征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有着两个重要的原因即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依靠资金、技术和信息上的巨大优势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在服务贸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90%的国际技术贸易,与跨国公司经营有关的知识产权交易额和国际性经营服务(包括教育、培训、金融、保险、通讯、法律、数据处理、经营咨询、信息服务等)的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出口额的一半左右。近几年,跨国公司进行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5%不到,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值部分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商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世界市场的竞争手段也由传统的价格竞争日益转向以金融、技术、运输、通讯、信息等服务构成的非价格竞争。跨国公司由于竞争的压力,纷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服务贸易就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首先,原先“不可贸易”的服务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转化成 “可贸易”的服务,从而国际服务贸易的种类增加,范围扩大。其次,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国际流动加快,扩大了服务贸易的流量。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渐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科技产业转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利用本地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赚取外汇服务收入,形成大规模的境内服务输出。
跨国公司的竞争与技术进步对国际服务贸易形成一拉一推的作用共同促进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贸易作用的特征
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总服务贸易一半以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非价格竞争已经取代价格竞争占据首要地位。服务贸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部门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的成本包括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社会分工越细,交易成本就越高。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就得购买生产性服务。货物生产的企业通过购买某种服务,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该种服务的提供必须能够满足物质生产企业的要求,提高其生产效率,提高其产品竞争力。这种服务对于整个经济体的贡献在于使物质生产创造的价值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因此,服务贸易具有双重作用,不仅自身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它部门的经济。
(六)贸易主体的特征
所谓贸易主体,就是指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各个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在贸易主体方面的特征是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不仅表现为服务贸易总量上,还表现为服务贸易竞争力上。图三显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变化趋势。从1986年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在量上的差距不断在扩大。虽然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额也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额的差距在1980年是388931百万美元,而2004年扩大到2140180百万美元,增加了4.5倍。图四显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TC[1]指数的差别。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TC指数长期是正的,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TC指数长期是负的。虽然80年代,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有了很大幅度的上升,但是最近十年,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几乎不变,而发达国家服务贸易TC指数在最近十年也没有什么变化。最近十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改善。从地区分布来看,服务贸易在不同贸易区也是不平衡的。欧盟、北美等少数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4/5,其中欧盟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在40%左右,北美地区这一比重也在20%以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差距是服务贸易主体的最主要特征。
图三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网站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整理。
图四
资料来源:根据UNCTAD网站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整理。
[1]这里采用国际通行的比较优势指数(TC)来反映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又称净出口比率,总体上可以衡量研究对象的比较优势程度,进而反映其竞争力状况。其公式为,比较优势指数(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该指数的取值范围是(-1,1),当其值接近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当其值介于(0,1)之间时,说明本国在该产业拥有比较优势,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反之说明本国在该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且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