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2930 2
2012-08-17
【正理滴论】(现量品)烈火集勘义译
  
  辑者: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视频→www.tudou.com/home/lhsys
  空间→http://693866669.qzone.qq.com
  QQ→693866669 QQ群→109925565
  
  唵嘛呢叭咪吽
  皈依顶礼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来、应供大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三界天人师、世尊薄伽梵、世间唯一量士夫;及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者。
  皈依顶礼供养金刚根本上师、大密乘法王、大圆满虹化成就者:阿宗珠巴仁波切土丹白玛逞列。
    与诸佛性法恩无分别。佛法莲花事业吉祥贤。
    我心自性光明永恒住。诚祈彻证四相愿成就。
  嗡阿吽 牟尼(佛) 夏萨那(法) 巴玛(莲花) 嘎尔玛(事业) 歇惹(吉祥) 巴乍(善) 萨尔瓦(一切) 斯得(成就) 啪拉吽(赐给我)
  
  陈那论师「量经」偈颂——
    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
    为成量故从自论。集诸散说汇为一。
  法称论师「释量论」偈颂——
    众生多著庸俗论。由其无有般若力。非但不求诸善说。反由嫉妒起嗔恚。
    故我无意谓此论。真能利益于他人。然心长乐习善说。故于此论生欢喜。
    ……
    彼诸慧能无劣弱。亦无通达甚深性。彼诸增上精进者。亦无能见最胜性。
    诸众生中我相等。继持善说不可得。如众河流归大海。吾论隐没于自身。
  
——以下【正理滴论】(现量品)烈火集勘义译
  
法称菩萨造论
  
凡例
  S:舍尔巴茨基(F.Th.Stcherbatsky)于1918年校勘出版的法上(Dharmottara,约公元8至9世纪)《正理滴论广释》(Nyāyabinduṭīkā)中的梵文本。Stcherbatsky, F. Th., ed. 1992, Nyāyabindu and Nyāyabinduṭīkā (Bibliotheca Buddhica VII),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vt. Ltd.
  M:班智达马尔筏尼亚(Paṇḍita.D.Malvania)校勘出版的《法上灯论》(Dharmottarapradīpa)中的《滴论》梵文本。Malvania, D., ed. 1971, Paṇḍita Durveka Miśra’s Dharmottarapradīpa, Patna: Kashiprasad 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
  徐:徐梵澄译本,译自梵文本
  剧:剧宗林译本,译自藏文本。
  杨:杨化群译本,译自藏文本。
  王:王 森译本,译自梵文本。
  李:李润生译本,译自英文本。
  汤:汤铭钧译本,译自梵文本。
  韩:韩镜清译本,译自藏文本。
  何:何建兴译本,译自梵文。
  S:舍尔巴茨基(F.Th.Stcherbatsky)的英译本。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烈火实验室义译。
  其中
  ( )-译者自己补加的文字
  
目录
  第一品 现量品
    第一节 论宗趣       第二节 论体性
    第三节 论差别       第四节 论所缘境
    第五节 论量果
  第二品 为自比量品
    第一节 论差别、体性与量果 第二节 论因三相
    第三节 论因三类      第四节 论比量的表诠义
    第五节 论比量的遮诠义   第六节 论比量遮诠的差别
    第七节 论比量遮诠的域限
  第三品 为他比量品
    第一节 论体性与差别    第二节 论同法式
    第三节 论异法式      第四节 论同法式与异法式的关系
    第五节 论宗义       第六节 论不成因过
    第七节 论不定因过     第八节 论相违因过
    第九节 余因过商榷     第十节 论喻义
    第十一节 论喻过      第十二节 论能破与似能破
  
【徐梵澄|梵】唵!归敬一切智
【剧宗林|藏】顶礼吉祥童子
【杨化群|藏】敬礼妙吉祥童子
【韩镜清|藏】敬礼儒童相曼殊室利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敬礼一切知
  
第一品 现量品 prathamaḥ pratyakṣaparicchedaḥ
  
第一节 论宗趣
  
S:samyag-jñāna-pūrvikā sarva-puruṣa-artha-siddhir iti tad vyutpādyate //1.1
M:samyagjñānapūrvikā sarvapuruṣārthasiddhiriti tadvayutpādayate //1.1
徐:成就一切义理。正智为先。是此,今当解释。
剧:正智,谓成就士夫一切事业之先行,故尔说之。
杨:士夫成办诸事,正智必须先行,故于此处,当叙述之。
王:众人所务,凡得成遂,必以正智为其先导。是故彼智,此论今详。
李:彼彼有情众,义利得成就,均须藉正智,以作为先导;是故今于此,当予以解说。
汤:一切人类目的的成就,以正确的认识为先导。因而,这个(认识)现在被分析说明。
韩:如实智者:由是具有以成就一切众生利益事业为先行故、显示此智。
何:人的一切目的成就(arthasiddhi)都以正确的识知(samyagjnana)为前导,如是,这(识知)应予解说。
S:All successful human action is preceded by right knowledge. Therefore this (knowledge will be here) investigated.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成诸事理。正智为先。
  
第二节 论体性
  
S:dvividhaṃ samyag-jñānam //1.2
M:dvividhaṃ samyagjñānam //1.2
徐:正智有二:
剧:正智有二:
杨:正智有二,
王:正智有二。
李:所谓正智者,差别有二种。
汤:正确的认识有两种:
韩:如实智者、有二种:
何:正确的识知有两种。
S:Right knowledge is twofold.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正智有二。
S:pratyakṣam anumānaṃ ca iti //1.3
M:pratyakṣam, anumānaṃ ceti //1.3
徐:现量及比量。
剧:现、比。
杨:谓现量及比量。
王:一者现量,二者比量。
李:即所谓现量,及所谓比量。
汤:现量和比量。
韩:一、现量。二、比量。
何:(现量)知觉和(比量)推论。
S:Direct and indirect (perceptive and inferential).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现量比量。
S:tatra pratyakṣaṃ kalpanā apoḍham abhrāntam //1.4
M:tatra pratyakṣaṃ kalpanāpoḍhamabhrāntam //1.4
徐:此中现量,谓离分别,及非谬误。
剧:此中“现量”,谓离分别不错乱。
杨:其中现量者,谓离分别,不错乱。
王:此中现量,谓离分别,复无错乱。
李:此中现量者:谓即离分别,且亦非错乱。
汤:此中,现量是远离分别、无有错乱的。
韩:此中现量者:谓远离分别、及不错乱。
何:於此,知觉是离分别且无错乱的(识知)。
S:Direct knowledge means here neither construction (judgement) nor illusion.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现量者。离分别。不错乱。
S:abhilāpa-saṃsarga-yogya-pratibhāsā pratītiḥ kalpanā //1.5
M:abhilāpasaṃsargayogyapratibhāsapratītiḥ kalpanā //1.5
徐:现似形象,堪合名言,决定见知,是谓分别。
剧:“分别”,谓识上所显堪为言说表白者,
杨:分别者,谓混言诠名种显现之识,
王:辨察智中,所现影像,其像适于安立名言。即此辨察,名为分别。
李:彼言分别者:藉能诠名言,于能所相合,了所诠影像。
汤:适于跟言辞相结合而显现的一种明确的认识,就是分别。
韩:分别者:谓适与言说相杂显现。
何:其显现相能与言语结合的了知(pratiti)是为分别。
S:Construction (or judgement) implies a distinct cognition of a mental reflex which is capable of coalescing with a verbal designation.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分别者。识上所显。堪合名言。
S:tayā rahitaṃ timira-āśubhramaṇa-nauyāna-saṃkṣobha-ādy-anāhita-vibhramaṃ jñānaṃ pratyakṣam //1.6
M:tayā rahitaṃ timirāśubhramaṇanauyānasambhramādyanāhitavibhramaṃ jñānaṃ pratyakṣam //1.6
徐:离此分别,翳眚,剧动,乘舟,昏乱等所成谬误,此智为现量。
剧:现量离此;非由翳障、旋轮、坐舟、热病等故而生错乱,此识说名“现量”。
杨:当离之耳。不错乱者,谓未被眩瞖、速转、乘舟混乱等迷惑所生之智。
王:若能远离如是分别;复无瞖目,急遽旋转,乘舟以及诸界不调,所生错乱;如是之智,名为现量。
李:彼言错乱者:谓眩瞖、速旋、舟行、惑乱等。今智离分别,亦非错乱生,因而得名现量。
汤:远离此(分别),没有因眼疾、快速旋转、乘舟而行和身体不适等所产生的错乱,(这样的)认识就是现量。
韩:即远离此、不由眩e、迅速旋转、乘船、患病等生起错乱之智,即现量。
何:离除这(分别),也无翳目、快速旋转、乘船、扰动等所造成的错乱(vibhrama),(这样的)识知是为知觉。
S:Knowledge exempt from such (construction), when it is not affected by an illusion produced by color-blindness, rapid motion, travelling on board ship, sickness or other causes, is perceptive (right) knowledge.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错乱者。眼疾旋动乘舟患病等所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17 16:37:06
第三节 论差别
  
S:tat caturvidham //1.7
M:taccaturvidham //1.7
徐:此有其四种:
剧:现量有四:
杨:此智分为四种,
王:此有四种。
汤:此(现量)有四种:
韩:此有四种:
何:这(知觉)有四种。
S:It is fourfold: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现量有四。
S:indriya-jñānam //1.8
M:indriyajñānam //1.8
徐:一、五识现量。
剧:五根现量、
杨:其中五根现量者,谓各取现境之等无间俱缘境识。
王:一者,五根智。
李:一、五根现量。
汤:(第一、)感官的认识;
韩:一、根智。
何:(首先,)感官知。
S:Sense knowledge (sensation).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一根现。(谓各取现境之等无间俱缘境识。)
S:sva-viṣaya-anantara-viṣaya-sahakāriṇā indriya-jñānena samanantarapratyayena janitaṃ tan manovijñānam //1.9
M:svaviṣayānantaraviṣayasahakāriṇendriyajñānena samanantarapratyayena janitaṃ tanmanovijñānam //1.9
徐:二,由五识身智,自境以他境为助伴,等无间缘生,是意识现量。
剧:意识现量(用“与自境之前刹无间境同时俱起的根识”作自己的“等无间缘”所引生的意识现量)、
杨:意现量者,谓与五根认识相应之等无间缘所生之意识。
王:二者,意根智,谓五根缘境,自有根智无间而生,即以此智,境为助伴,作等无间缘,有意识生。此初生意,名为意根现量。
李:二、意识现量:以五根现量,作等无间缘,彼现量与彼自境无间境,作此同事缘,彼意识现量,如是始得生。
汤:(第二、)意识的认识,是感官认识随同与自己的对象无间断的对象,作为相应的无间断的条件〖“samanantarapratyaya”(相应的无间断的条件),古译“等无间缘”〗而产生的;
韩:二、自境无间具有能俱起境由根智等无间缘能生起之意识。
何:(其次,)以一作为(感官知)自境之无间境的共作者的——感官知为等无间缘所生者,是为意识知。
S:Mental sensation follows (the first moment of every) sense cognition (which is thus) its immediately preceding homogeneous cause. (The latter) is cooperating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oment of) the object, (i.e. with that momentary object) which immediately follows the proper (momentary) object (of sensation).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二意现。谓与根现相应之等无间缘所生之意识。
S:sarva-citta-caittānām ātma-saṃvedanam //1.10
M:sarvacittacaittānāmātmasaṃvedanam //1.10
徐:三,一切心心所,返照于自体,是自证现量。
剧:自证现量(一切心及心所自明这一自证现量)、
杨:自证现量者,谓由心及心所所生之诸自证分。
王:三者自证,谓诸心心所,各自证分。
李:三、自证现量:谓彼一心,及心所自证。
汤:(第三、)所有心和心所的自我认知;
韩:三、一切心、心所法自证分。
何:(再者,)一切心、心所的自证知。
S:Every consciousness and every mental phenomenon are self-conscious.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三自证现。谓心心所法自证分。
S:bhūta-artha-bhāvanā-prakarṣa-paryantajaṃ yogijñānaṃ ca iti //1.11
M:bhūtārthabhāvanāprakarṣaparyantajaṃ yogijñānaṃ ceti //1.11
徐:四,修习真实谛,极诣至究竟,从此生圣智,是定心现量。
剧:瑜伽现量(由修真实义,最后所得的瑜伽现量)。
杨:瑜伽现量者,谓修习正确境物最终所生之瑜伽识。
王:四者定心,谓修定者,修真实义,至究竟位,所起瑜祗智。
李:四、瑜伽现量:彼修观行者,谛观彼真义,达最胜边际,此现量得生。
汤:(第四、)以及瑜伽师的认识,是对于真实的境义进行观想的至高境界所产生的。
韩:四、修习如实义最胜边际所生瑜伽智。
何:最后,修习真实境至最胜位究竟所生的(识知),即是修瑜伽者的直观。
S:The intuition of the Saint (the Yogi) is produced from the subculminational state of deep meditation on transcendental reality.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四瑜伽现。谓修习真实谛义至究竟圣智之瑜伽识。
  
第四节 论所缘境
  
S:tasya viṣayaḥ svalakṣaṇam //1.12
M:tasya viṣayaḥ svalakṣaṇam //1.12
徐:云何现量境?其境是自相。
剧:现量之境是“自相”,
杨:现量智所缘之境为自相。
王:现量之境,名为自相。
李:现量所知境,此唯是自相。
汤:此[现量]的对象是自相。
韩:彼之境界即自能相。
何:这(知觉)的对境是自相。
S:Its object is the (extreme) particular.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现量之境。唯是自相。
S:yasya arthasya saṃnidhāna-asaṃnidhānābhyāṃ jñāna-pratibhāsa-bhedas tat svalakṣaṇam //1.13
M:yasyārthasya sannidhānāsannidhānābhyāṃ jñānapratibhāsabhedastatsvalakṣaṇam //1.13
徐:现非现前境,智相有分别,此则是自相。
剧:即:凡事境鉴于其远近分而于识上显为不同清晰度者即是“自相”。
杨:自相者,谓从近或远之境物所生之认识,各照自境,现见各异。
王:言自相者,谓若由其境之远近,识中影像,现差异者,此所缘境,名为自相。
李:若以能缘智,了取所缘境,能随境远近,差别影像生;此彼所缘境,得名为自相。
汤:自相是由其境义的邻近和不邻近,而认识显现为差异的。
韩:若义邻近及不邻近、于智上显现差异,即此、为自能相。
何:若由于它的接近与非接近而有识知显现相的差别,则该对象即是自相。
S:When the mental image varies according as the object is near or remote, the object then is the particular.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自相者。分别差别所缘境。
S:tad eva paramārthasat //1.14
M:tadeva paramārthasat //1.14
徐:唯此是真际为实。
剧:它存在为“胜义”。
杨:此种境物之所以名为胜义有,
王:唯此自相,为胜义有。
李:唯此自相者,为胜义实相。
汤:惟此[自相]是第一义的存在。
韩:即此、为胜义有。
何:唯有这(自相)是胜义实在。
S:That alone (which is unique) represents ultimate reality.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唯此自相。是第一义胜义有实相。
S:arthakriyāsāmarthya-lakṣaṇatvād vastunaḥ //1.15
M:arthakriyāsāmarthyalakṣaṇatvād vastunaḥ //1.15
徐:实境之自相,是能作用故。
剧:“事物之相”唯是“能作义之相”故。
杨:谓是因为彼为物之实相,唯表彼之功能故。
王:唯以有能为境(起识),是实有事之性相故。
李:以彼实相境,唯是功能故。
汤:由境义具有能作的功能这样一种特征,所以是实在。
韩:事体能相者、谓唯能作义之能相故。
何:因为实事以目的实现之能力为特征的缘故。
S:Because the essence of reality is just efficiency.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境之自相。是能作(表功能)故。
S:anyat sāmānyalakṣaṇam //1.16
M:anyat sāmānyalakṣaṇam //1.16
徐:非此是共相,
剧:余者是“共相”,
杨:其余皆为共相,
王:若异此者,皆名共相。
李:与此相违者,是则名共相。
汤:另一个是共相。
韩:其余为共能相。
何:不同(于自相)者是共相。
S:Different from it is the universal character (of the object).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非此皆共相。
S:so anumānasya viṣayaḥ //1.17
M:so 'numānasya viṣayaḥ //1.17
徐:彼是比量境。
剧:它是比量之境。
杨:此为比量所缘之境物。
王:彼则说为比量之境。
李:如是彼共相,即是比量境。
汤:它是比量的对象。
韩:此为比量境界。
何:它是推论的对境。
S:It is the province of indirect knowledge (inference).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此是比量境。
  
第五节 论量果
  
S:tad eva ca pratyakṣaṃ jñānaṃ pramāṇa-phalam //1.18
M:atdeva ca pratyakṣaṃ jñānaṃ pramāṇaphalam //1.18
徐:且唯此现量智,即是量之果。
剧:现量智本身即是量果,
杨:现量之智,即为量之结果,
王:复次,即彼现智,即为量果。
李:此现量智体,亦即是量果。
汤:惟此现量的认识乃是量果。
韩:唯此现量智为能量果,
何:这知觉即是量果。
S:This direct cognition itself is the act of cognizing.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现智即量果。
S:artha-pratīti-rūpatvāt //1.19
M:arthapratītirūpatvāt //1.19
徐:了知境性故。
剧:以其唯是“了境”之当体故。
杨:盖唯以了境为其性故。
王:证境亲明,为性相故。
李:具明晰性故。
汤:以对于境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这样一种表征故。
韩:唯以了知义为自性故。
何:因为(它以)对象的了知为体性的缘故。
S:It has the form of a distinct cognition.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了知境性故。
S:artha-sārūpyam asya pramāṇam //1.20
M:arthasārūpyamasya pramāṇam //1.20
徐:知境如性相,是则为现量。
剧:“与事境相应”之分即是量果之量,
杨:与境物相应,为彼之量者,
王:带境而起,是名为量。
李:此现量生起,唯藉能量智,于彼所量境,相应而了知,
汤:与境义相同表征的,是它的量。
韩:与义相似性、为彼能量。
何:对象相似性则是它的量。
S:The source of cognizing consists in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ed image and its real) object.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境相应为量。
S:tad-vaśād artha-pratīti-siddher iti //1.21
M:tadvaśādarthapratītisiddhareti //1.21
徐:由此,境了知成就。
剧:由量之力“了境”乃成故。
杨:由彼之力,方立了境故。
王:由带境故,乃能成其带境亲明。
李:由此所量境,得明晰了知。
汤:以对于境义的明确认识,乃由此(相同表征)而成就故。
韩:由此增上力、能成就义之了知故。
何:因为籍由这(相似性),才有对象了知的成就。
S:Owing to this, a distinct cognition of the object is produced.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是成立了境。
  
以上 第一品现量品 竟 iti prathamaḥ pratyakṣaparicchedaḥ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7 16:38:51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