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_zr 发表于 2012-8-18 08:49 
所谓“密度”,不过是商品稀缺度变化的翻版,也根本否定不了货币量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这里没有否定经典结论的意思,只是在于将问题说得简介清晰些。
科学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建设好的概念,好的概念能是陈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比如稀缺度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我最早提出的(我当年提出这个概念时在网上没有搜索到这个概念),至少还需要两个概念的建立它才具有使用意义,一是何为不稀不缺,二是以什么为标准测量其中的度。比如按“稀缺”的字面理解,手机在农村市场较之于在城市市场,再怎么着都稀缺很多,那么它的价格会因此比在城市贵吗?
如果稀缺度是好概念我不会再创造密度这个概念。价格和商品运动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时间上我们可以用率速度描述——即某种量在单位时间内变化率;空间上我们可以用密度来描述——即物品在单位空间内的数量。比如上海的房价比北京贵,你怎么解释?我只用“因为上海房子的货币房子密度比大一些”就能解释清楚,你要用多少字才能解释清楚?
再比如一样的房子分别在庐山和我家乡的那个山上,可是价格不一样,你可以用某种理论来解释,但是解释很冗长乏味,且所有解释仅仅在于说明庐山上追逐那个房子的货币多一些,是不是?虽然你的解释更深层,但是更多情况我只需要“庐山上的货币房子的密度比大一些”这种浅表层的解释。
此时你如果用供给量来描述,或面临这样的问题,货币量多是什么为标准来表明它多,是相对该地区的房子的供给量多了?还是相对该地区前期的货币供给量多了?还是相对于该地区所有商品的供给量多了?……?显然,经典理论从来没有给出“货币多或者少”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因为它给不清楚。即使能给清楚也不能给,为什么?因为给清楚本身就需要几篇论文。
在浅表层看,价格始终是货币量与商品量的比例问题,且两个量都是变量,要同时描述这两个变量,则“密度比”是个好概念。否则就会像经典那样,假设商品量不变,怎样怎样;假设货币量不变,怎样怎样。这样解释累啊,老百姓还听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