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里看到中国金融学批判这个帖子,感慨颇多!作者观点比较激进,有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但有些过于超越现实了。
我介绍一下本人情况,我研究生就读于复旦的金融学,目前博士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为什么不读金融学博士呢,其中一些原因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国内的金融分为了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微观金融目前研究得不多,主要是宏观金融,比如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我就读的复旦金融也主要是这两个方向,博士的话也差不多类似,研究的更深入一些而已。我同学很多在基金公司,我自己本人也在学校里教授金融方面的课程,同时也在炒股和玩期货,个人经验做金融和研究金融是两回事。做金融的话不需要掌握太高深的微观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也只能指明一个大概方向,华尔街金融玩得那么高深,遇到次贷危机一样完蛋。看看五大投行还剩几个?是模型不先进还是分析不到位呢?巴菲特和索罗斯之流有几个是真正的高学历科班出生?做金融就像赌博,对市场的感悟和风险控制更重要,那些模型和估值定价不能太过迷信,现实的金融世界是不能完全用模型去掌握的。
国内研究金融侧重于宏观金融也不能都算错,原因很多,个人觉得如下原因比较重要:
首先就是中国特色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落后,股市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历史,金融工具稀少,交易制度落后。俗话说有买才有卖,没有市场需求培养那么多微观金融人才怎么就业呢?中国的金融抑制的现实状况决定了目前的研究重点只能是宏观金融。
其次就是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恶果了。办教育为了赚钱,泛泛而谈的宏观金融更容易为老师和学生所接受,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也不错,你能指望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吗?有几个具有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微观金融的讲授学生不重视也接受不了。
最后就是中国学者的思维局限了。东方思维侧重于从一到万,追求普遍的规律认识,总想着掌握大方向的宏观真理,不懈于那些繁枝末节的研究;西方人思维严谨,侧重于从万到一,对细节的研究非常推崇,同时金融行业的高收益也刺激他们研究微观金融市场的运行。
以上就是本人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感悟,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吧!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