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78 0
2005-03-25

价 值 在 宏 观 上 的 分 配(删改、压缩)

曹国奇

说明:本文的价值是指财富的量,所以说商品(包括人)分得的价值有多少就是说商品(包括人)分得的财富有多少。经典的反比(递减)只是本文的特例。

=======================================================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型是按宏观上的一个分配规律-----平均化规律进行的。生产任何商品所创造的价值都耍交给社会,由社会按平均法则在各部门分配,分配后各商品得到的价值才形成其价格。由于平均分配的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故而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在此失效。那么,社会是怎样统一分配价值呢?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先给定一个假设: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价值与其生产力(率)成正比。

一、 引 子

一物种的基因要延续下来,有许多生存法则必须遵循。对任何一种以群居方式而生存的生物而言,它必须以某种方式保证群体共生共息,共枯共荣。一旦这个法则不能保证,群体不是灭亡就是解散。这个法则使得群体在分享食物(包括植物的养料)时,要按平均法则进行。不管食物是大自然给定的还是群体中部分个体去获取的,在消费上是见者有分。这里不存在按劳分配,共享分配是这里的分配法则。

正常情况下,共享分配是所有以群居方式而生活的生物的最根本分配法则。也许我们从微观上,从个别事件上去考察时,看到的尽是不平均现象,甚至连共享的影子也找不到,但是我们应注意这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面。前面用基因要延续进行描述已说明了这里所要考察的层面。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是不可能丢失这种本性的,只是由于财富相对较多产生了剥削现象,掩盖了这种本性。平均分配是人类各群体得以存在的根本条件,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不可缺少。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权力分配、效用分配、名誉分配等是经济活动的微观层面,它们与平均分配共存于同一个经济体系之中。我们可将平均化规律定义为:社会中各同类等位体获益条件均等。

在商品社会里,平均化规律通过三个平均化表现出来,即拨款平均化、利润平均化、工资平均化。其中,利润平均化已被马克思揭示出来,即其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宏观层面,任何部门创造的价值都不能直接形成其商品的价格,而是要交给社会,由平均化规律进行平均分配,分配后各部门得到的价值才形成其商品的价格。故此可称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为劳动价值,它与商品的价格无关;可称平均分配后商品得到的价值为分配价值﹝或生产价格﹞,它才形成商品的价格。

二、 平均分配的过程及价值的运动

这里先看一下使用价值形态上的平均分配。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就是劳动分配,即劳动成果的分配。劳动分配决定消费。劳动分配的具体形式有许多种,计划交换、商品交换都只是其中一种。但是不管是哪种分配方式最终都是以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进入消费领域为基础的。从宏观上看,使用价值形态上的平均分配是很显性的。在当今由于高度的社会分工,任何部门创造的产品,其绝大部分都要交,由其它部门消费,自己消费甚少。这里不管实际的价格如何运动,不管用现有的那种理论进行分析,其结果都必将是:一部门生产率提高之后,其多生产的产品的绝大部分将无偿供其它部门消费,不能换回任何东西,而自己只能消费一点点。

使用价值形态上的平均分配最终是通过价值形态上的平均分配来完成的。依前面假设的正比,一部门生产率提高后其创造的价值必将正比增加。这样,当多创造的使用价值以无偿的方式交给其它部门时,其相应的价值形态是不是也以无偿的方式交给其它部门呢?回答是肯定的。

此时由于其它部门没有创造更多的价值,按等价交换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其它部门没有相应的价值或货币购买A部门多生产的商品,于是A部门多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使用价值形态上的平均分配已无法完成。由于交换的目的是使用价值,而价值或货币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自然手段的运动方式应服从目的的运动方式。这样,A部门多创造的价值也得无偿地送给其它部门,让其它部门有相应的货币来购买其创造的使用价值。那么价值是如何无偿地送给其它部门的呢?下面以例证形式进行分析。

例如,社会中只有两个部门,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B部门生产率不变。原来A的产量等于B的产量,等于 m ,A的价格等于B的价格,等于 10k/件 ,且两部门劳动人数相等,产品互补。问A、B现在的价格?①

A的数量现在为原来的两倍,为 2m 。依照前面假设的正比关系,则A部门现在创造的价值量亦为原来的两倍,为 2m×10 = 20m 。在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A部门多创造的 10m 价值将在两部门平均分配,各得 5m 。这样A部门现在只剩下 15m 的价值,于是每件A的分配价值(或交换价值、生产价格)为:15m÷2m = 7.5 。

B部门创造的价值虽然还是 10m ,但是由于A部门赠送了 5m 的价值,所以现在的价值总量为 15m ,于是每件B的分配价值(或交换价值、生产价格)为:15m÷m = 15 。

这就是说,当A部门生产率提高1倍后,A和B分别以 7.5k/件 和 15k/件 的价格出卖时,两部门都获得平均利润,两部门的劳动者都获得平均工资。此时的交换关系是:A : B = 15 : 7.5 = 2 : 1 。

而按马克思的反比关系,A的价值(或劳动价值)现在为5,B的价值(或劳动价值)还是原来那么多,为10,于是A与B的交换关系为:A : B = 10 : 5 = 2 : 1 。

从使用价值形态上看,两种交换关系都是 A : B = 2 : 1 ,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从价值形态上看两种交换关系间却有巨大的差别,一种是 A : B = 15 : 7.5 ,一种是 A : B = 10 : 5 。显然,在 A : B = 15 : 7.5 的关系背后是因为物化劳动创造了价值,社会中的价值总量多;在 A : B = 10 : 5 的关系背后是因为只有活劳动创造了价值,社会中的价值总量与原来一样。那么哪种结论更接实际呢?

分析一。在 A : B = 15 : 7.5 的交换关系下,货币的购买力对A增强,对B减弱,且增强量正好等于减弱量,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不变,只是所需的货币量比以前多。在 A : B = 10 : 5 的交换关系下,货币的购买力对A增强,对B不变,于是社会中货币的购买力增强,而所需的货币量还是原来那么多。显然,货币的购买力增强意味着货币增值。

很明显,在 A : B = 15 : 7.5 的交换关系中,B价格的上涨是以A价格的降低为代价的,所以社会中物价水平不变,这与当今世界各国都推行稳定物价政策高度吻合。在 A : B = 10 : 5 的交换关系中,由于A的价格降低,B的价格不变,所以社会中物化水平必将降低,与稳定物价不符。

分析二。如果将例子中的两个部门改成n个部门,则:A商品的分配价值为:WA = 10m/2m + 1/n×10m/2m = 5 + 5/n ;n商品的分配价值为:Wn = 10m/m + 1/n×10m/m = 10 + 10/n 。显然,由于社会中有成千上万个部门,n很大,所以 5/n 和 10/n 可以忽略不计,于是:

WA ≈ 5 ,反比降低; Wn ≈ 10 ,不变。

这与由马克思的反比关系得出的结论一致。这就是说由正比关系得出了反比关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下面分析一下这个现象的本质。

这种分析中的前提条件与马克思分析的前提条件一样,都假设了其它部门的生产率不变。这在实质上是分析一种特例。当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同时也提高时,其多创造的价值也将全由社会平均分配,于是A的分配价值中不再只有 5/n 这一个微量,而是有n个类似的微量。若假设这些微量分别为x1、x2……xn,则 WA = 5 + ∑x 。显然,∑x 再不能忽略不计。

此时,A的价格是涨还是降,取决它的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与其它商品的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之间的相对关系。当A的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则其拿出的价值大于其得到的价值,即 5 > ∑x ,于是其分配价值小于其劳动价值(或原来的价值10),价格降低。反之,A的价格上涨。可见,生产率提高后,商品的价格并非一定降低,如农业、建筑业、印刷业的生产率在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其价格却不断上涨。

三、 价值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

在经济学中有一类价格问题我们至今无法解答,如理发、搬运、教授的价格在过去比现在低,在甲地和乙地不一样。这是静态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别的,而在于价格的运动。价格的运动是以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表现出来的。在动态分析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常量,而是变量。

在平均化规律的作用下,任何一商品的交换价值都与社会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而马克思的它们互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则依存于它们的生产自身。习惯把它们当作价值量来固定。② 已不再代表问题的全部。对那些自由流通度为地区范围的商品,如理发、搬运、市内交通、餐饮、住房等,其价格均与地区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其它部门(或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价值,用于社会的平均分配,于是那些自由流通度为地区范围的商品,尽管它们的生产方式与别的地区一样,其自身的价值也与别的地区一样,但是社会分配给它的价值相对较多,于是分配价值大,其价格较落后地区高。火箭、卫星的价格在中国比美国低,教授的报酬在中国比在朝鲜低,原因正是如此。中国、美国、朝鲜是三个不同的自由流通区隔。

在时间上,如果一商品的生产情况没有变化或变化很缓慢,则其价格将不断上涨。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社会中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不断地将多创造的价值输送到这些部门来,使其分配价值不断上涨。如农业、建筑业、手工业、劳务等,其价格均是现在比过去高,将来比现在高。

与传统的静态分析相反,不是各部门的产值决定国民产值,而是国民产值决定各部门的产值。因为国民产值是由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决定的,而各部门的产值则是由其分配价值决定的,与其创造的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同样的两个企业,生产同样多的商品,其产值在不同的国家不一样。如中国电子公司与美国电子公司,必将是中国电子公司的产值比美国电子公司的产值低,因为中国的经济水平比美国的经济水平低。世界前500强企业的划分中就没有考虑到平均化规律这种经济机制,所以很多人不服气。落后的国家由于其落后的部门和企业相对太多,拉了那些先进部门和企业的后腿,使其产值上不去。而在实际上那些先进的部门和企业创造的价值﹝或使用价值﹞在落后国家与在发达国家一样多。产业结构对价格的影响由此展现出来。

四、 价值分配的内在实质

当将经济体系分成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指终端消费)时,价值分配的内在实质便显露出来。此时生产领域不管生产多少商品,只要在消费结构的容纳限度内,均将全部进入消费领域。这样,当生产领域创造了m量的价值时,社会必须向消费领域提供mk量的货币,以保证消费领域正好购买完生产领域的商品。于是,当生产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多创造 m′量的价值时,社会必须对消费领域多提供 m′k 量的货币。显然,社会是以工资(包括福利、退休金等)的形式向消费领域提供货币的。可见,生产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后,其多创造的价值将全部用来形成人们的工资,使人们的工资增加。至于工资增加的具体情况还与人口数量、利润等因素有关系。

但是,生产领域多创造的价值并不能像上面分析的那样全部转化成工资,而是生产领域还要扣留一部分。这是由成本利润价格关系决定的。因为工资上涨后,生产领域的成本又将增加。这样,社会为了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保证生产领域的利润率不变,于是要将生产领域多创造的价值扣留一部分,使生产领域的利润总额作相应增加。

注:①、例子中假设这么多等量关系是为了不考虑生产相关关系、资本有机构成、产业结构、生产周期等因素。其中,k为价值至货币转换常量,等于单位货币中价值量的倒数。

②、《资本论》第一卷74页,1954年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