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考生母亲的高考实录广西 周碧美

在孩子考大学的日子里,很多家长都会倾尽心血,与孩子同苦同乐,一起走过那段决定人生路的日子。当年我的孩子高考时,我们全家人就好像打仗过三关一样,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饶有趣味的。
俗话说“7月考学生,8月考家长”,填报志愿是考后的一场重头戏,得看全家人的真功夫。由于一所大学录取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往往相差几十分,所以志愿填得好的话相当于多考了几十分,填得不好,孩子就有可能被“打道回府”重新读高三。令人感到有挑战性的是,填报志愿并无稳操胜券之法,因为其中有一半是靠碰运气,尤其是考砸了还想上好学校的时候。
偏偏我的孩子这次高考就考砸了!
考完试的第二天早上,她就把分估出来了,苦着脸告诉我们:“只得540分。”我心中暗暗叫苦:她历来考试都不会低于580分,总能保持年级前三名,可现在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唉!”我叹了口气。不料,正躺在竹床上闭目养神的孩子她爸却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叫道:“好!考得不错!”我想他大概是把苦水往肚子里咽,装出高兴的样子来安慰女儿吧。他却分析道:孩子估分通常过于严谨,几次模拟考试的估分都估低了十至二十分,这次也有可能估低了20分,所以最终考分应该有560分,而今年的高考试题极有可能比往年难,因此560分也算是好成绩了。听了此言,我心里宽慰了一些。孩子立即回校,经过与其他同学对照答案,再根据一些平时成绩不如她的同学这次考得比她好的情况来判断,她的确考砸了。接着我们打电话了解了省里试划的分数线为重点线是510分,比去年低了5分。由此可知今年的试题确实比去年要难。根据这一利一弊的新情况,孩子和她爸又分头忙碌起来——孩子赶回学校去搜集各所高校实力的资料,孩子她爸则拿着计算器不断地算。饭也顾不上吃,晚上睡到半夜又爬起来开灯算个不停。最后,他竟然鼓捣出两条公式:
1. y=0.216xlnx
2. N=24650(1-k)
第一条公式是用来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的。将估得的各科总分代入公式中的x,求出的y值就是标准分。公式中的系数0.216与当年的招生数、报考人数和试题难度有关。试题难度是一个无法预知的数值,但一般可以认为与前一年出入不大。这条公式是根据1997和1998年的已知文科数据推导出来的,后经检验——对1997、1998、1999和2000年4届的文科原始分进行换算,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2001年以后应用就要修改系数了。
第二条公式是根据区招生考试院印发的《考生须知》所附的常模分数量表推出的。利用标准分在表中查出k值,然后代入公式,则可求出在全区的名次N。公式中的常数24650是当年全区文科考生数。
由于孩子的原始分估计是在540-560之间,因此试用560、550和540这3个数字代入公式1,求得对应的标准分分别为765、749和733,再将这3个标准分在常模分数量表查得的3个k值代入公式2,求得的名次分别为99、157和244。所以孩子在全区的名次应在99-244名之间,在157名左右的可能性较大。于是孩子她爸又根据各所重点大学往年文科招生的冷热程度,把157个名额分配下去,结果发现在有十几所大学分不到名额的情况下,只有北大和人大是满额的,其他学校都没有满额。也就是说,文科考到第157名的人,除了北大、人大不能报之外,报其他学校均有被录取的可能。但对于较为名牌的几所学校,则只能报比较冷门的专业了;如果是考到第99名,则报热门专业的机会也还有。
为了能反败为胜,孩子她爸认为应按最乐观的情况估计,于是在填报第一批次的学校时,他挑了北京师范大学作为第一志愿,孩子挑了武汉大学作为第二志愿,我则挑了四川大学作为第三志愿。到第二批次就是随便填的了,因为已有“非重点不读”的打算。
交了志愿表,就在等待公布高考成绩和录取结果了。这段时间竟是那么难熬,须经受一波三折、三喜三忧的折腾。成绩出来了,孩子得了750分(标准分),名次是全区168名,这个成绩和估分是吻合的,但没达到期望的765分的好结果,那么能不能顺利被录取就很难说了。更遗憾的是,这次高考,孩子只得了全年级第9名,是在高中阶段历次考试中最差的一次。而另一个平时成绩与她相仿的男同学(他们两人常常轮流拿年级第一),这一次不仅是全年级第一,更成了全区状元。由此可见,我的孩子确实在关键时刻考砸了。
到了8月7日,第一批次的录取开始了。我们赶快打电话去查询高考招生信息系统,得到的答复是:已投档到北师大。哈,这真是一个喜讯!看来志愿是填对了!全家人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但是,很快就“风云突变”了。第二天我们再次拿起话筒想查个“最终”结果时,得到的答复却是出人意料的“已从北师大退档!”唉,我的孩子本是读北大的料,而今竟连北师大都不要,一考定终生的弊端我们终于领教了!
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孩子她爸是根据最好的设想来报的,填的又是北师大只招1人的非师范类专业,被更高分的考生挤掉就在所难免了。接下来的两天上午我们又分别复查了一遍,得到的答复依然如故。看来我们这份档案只能落到第二批次了,因为第一批次的第二第三志愿通常只是一种摆设,一般是没有什么指望的。我们好像跌入了深渊,寝食难安,开始盘算着复读之事。
8月10日下午,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家中的沉寂,是高中的老师打来的,说是招生的负责同志打电话到学校征求意见,问我的孩子愿不愿意读武汉大学的一个她没有填报的专业。孩子知道后很快就答复说愿意。当晚打电话查询招生信息系统的结果是:“你将要被录取到武汉大学。”笼罩在一家人心头的愁云一扫而光,大家又兴奋起来,感到胜利在望了。不料,第二天孩子回到学校打听其他同学的情况,得知其他人查询到的答复均是:“你已被录取到××大学。”而我们打了两次电话去查询,结果都是“你将要被录取到武汉大学”。“将要!”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心再次提了起来。那年查询招生信息是花25元买一个卡号,然后可以查10次。孩子买的卡已用完了,再买一个卡又不值得,那么结果会是什么呢?反正8月12日就是重点批次录取结束的日子,13日录取通知书就会寄到学校来,到时结果就明了啦。接下来的两天,时钟似乎走得慢了许多,让人深深体会到度日如年的滋味。
13日下午5点,孩子在学校等来了送特快专递的邮递员。当她终于把录取通知书攥在自己手中赶回家报喜的时候,我的眼圈湿润了……
孩子入学后,得悉她读的那个专业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后来我们更惊喜地发现,在历年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中,武大竟比北师大要高!这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孩子能就读于武大,大概是一种缘分吧!招***刊登于高考版200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