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G20决心不让一家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倒闭,从当时看,这一决定是明智的,因为当时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崩溃风险。但这一决定以及自此以后央行和ZF的坏政策让负债过度的主要银行肆无忌惮地对其拯救者进行敲诈勒索,它们利用这一权力营造了一个自己可以在事实上免受债务负担的金融系统。
大银行能够营造这样的安排的原因是一个潜在威胁:如果具系统重要性的银行陷入破产,那么金融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支付系统——将会崩溃。但现在是时候给银行家点颜色看看了:维持支付系统可以也应该与银行破产问题区别对待。
说到底,G20支持具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决定必须有所改变。ZF必须宣布已经做好了依法处置破产银行的准备,以此来应对银行的威胁。市场经济必须以盈亏的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没有破产也没有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的经济不是市场经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必须对银行也适用。
此外,ZF应该通过改革破产法担保破产银行的对非金融企业的贷款以及私人客户的活期、定期和储蓄存款。显然,ZF不应该担保不影响客户存款的银行间债务。破产官员应该接管银行,并确保国家担保所承担的支付都是合理的,而这些支付应该通过央行再融资进行。
在采取了这些步骤之后,支付系统将会是安全的。在发生破产案时,银行的电脑不会关闭,其雇员不会被马上遣散,支付交易也不会陷入崩溃。存款挤兑也不会发生,因为官方担保它们不会因银行破产而受影响。毕竟,只要ZF点头,银行票据就可以成为货币,从而与储蓄存款别无二致,这意味着储户并不能因为持有现金而得到好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挤兑了。
当然,有意限制银行倒闭对私人活期、储蓄和定期存款的影响意味着A银行的破产可能引发B银行跟着破产。对于B银行,会出现相同的清盘情景:储蓄存款将是安全的,支付可以来自其客户的活期存款,而贷给非金融公司的贷款也不会受到撤销。
显然,多米诺效应并不会止于此处:银行A和银行B的破产可能会把银行C——甚至更多的银行——拖入险境。事实上,整个过度负债的部分准备金银行子系统都可能遭遇清盘。但支付系统不会崩溃。
随着其他国家——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基础上——采取类似的有控制的破产银行清盘程序,这还能引发积极的多米诺效应。僵尸资产将被摧毁。货币和信用的一大部分原本无非是银行间交易所产生的浮云,如今它们被排除在官方担保之外,将恢复其浮云的本来面目。然后,此前过度负债、现在已被清盘的银行可以被出售。
我们有权力去除金融系统中迅速增加的债务,创造一个新的、与自由企业原则和法治精神相适应的货币秩序而不产生整个支付系统崩溃的风险。重塑有效银行监管——不管是欧洲还是世界其他地方——所需要的只是坚决抵制被银行本身绑架的意愿。
作者: 自由民主党金融委员会委员、德国央行委员 弗兰克•沙夫勒(Frank Schäffler)、哈耶克协会会员 罗伯特•涂福尔(Norbert F. Tofall) 来源: 财经网 2012年0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