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70 1
2012-08-27

一、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长期趋势

对于我国而言,人口转变引致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共同作用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变化,前者是劳动力的增量变化,后者是劳动力的存量变化。因此,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基本趋势的分析,需要从劳动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农村转移人口变化趋势和由以上二者导致的劳动力价格变化趋势三个方面来解构。

1.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步减少,劳动力增量将持续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经历着急剧的人口转变过程。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969~1971年的平均水平为5.7,1979~1981年为2.6,1989~1991年为2.3,1992年以后急剧降至2.0以下的水平,近年来则一直维持在1.5左右的低水平。在死亡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随着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老龄”趋势,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程度加深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人口转变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直接导致了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根据对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和预测,2015年之后,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2035年左右将达到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减少的高峰。由此,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慢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劳动人口总量将在2015年左右出现拐点,并在未来35年之内持续下降,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持续下降。

2.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劳动力供给的存量趋于有限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过去三十年我国劳动力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农村转移人口的变化趋势也将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造成影响。根据对未来我国人口预测的结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从2001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而且在2040年前,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将每年平均减少500万以上。在这种情形下,2050年之前,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年均减少2%左右,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城镇,到2030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才开始出现负增长。可以看到,与城镇相比,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为明显。事实上,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从2000年以来,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就持续减少。与此同时,2004年以来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开始低于城镇就业增量,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正在放缓。虽然,现有研究对中国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的问题尚未达成一致,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长期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的转移速度正在加快下降。由此,我国长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无线供给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劳动力存量供给开始呈现出“有限”的特征。

3.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

随着劳动力供给增量的不断下降,我国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供给数量的变化,这些实质性的变化在现实中主要反映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经济现象。从总体劳动力成本看,我国职工工资水平处于快速上涨的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职工工资水平增长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年均增速基本上都达到了10%以上的水平。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工资大幅上涨和就业放缓在时期上是吻合的,开始于90年代之后,并且在本世纪以来更加明显。而工资的快速上涨滞后于就业数量增长的放缓,这基本上可以说明我国劳动力价格的调整是迎合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而逐渐发生的。从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上涨情况来看,农民工工资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名义月工资上涨幅度较大,基本上保持了5%以上的增速,个别年份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而实际月工资的年均增长速度也基本上保持在5%左右。而随着农民工工资的大幅上涨,我国农民工工资与总体职工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由于农民工在我国现代生产部门就业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整体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此外,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也正在迅速上升,其上升速度甚至超过非农业生产部门。近年来,我国粮食、规模养猪和棉花等农业行业雇员的工资以年平均15%左右的速度上涨,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工业行业职工工资10%左右的增长速度,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样带动了我国整体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可以看到,从全社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和农业雇员工资几个角度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价格出现了长期较快上涨的趋势,这说明了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导致了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因此,对于“人口转变”、“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等理论意义上概念的争论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单从增量、存量和价格角度分析,我国劳动力供给已经开始出现数量减少的迹象,这意味着作为经济发展基础要素的“劳动”出现了某种实质性的转变。针对这种经济领域基础性的变化,我国必须提前储备战略对策,以确保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和稳定的增长。

二、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

1.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意味着抚养比的提高,由此造成的消费人群增加将带动消费服务业发展,从而导致服务业比重上升,相应工业比重下降。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数据表明,两国在劳动力供给数量出现长期减少趋势之后(日本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之后,韩国为20世纪80年代末之后),三次产业结构中,工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趋于长期上升。现阶段,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这与日韩在劳动力供给数量发生变化时的阶段特征类似。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仅考虑劳动力供给变化情况,未来40年,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将降至30%以下的水平,而服务业比重将上升至60%以上的水平,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将出现变化。

其次,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收缩,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同样根据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在劳动力供给数量发生变化和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之后,食品饮料、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明显下降,金属、化学、石化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和通用设备、电子设备和精密仪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则持续提高。而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其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占比将逐步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则逐步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要求和总体趋势愈发凸显。

2.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需求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口减少,而人口转变带来的老龄人口增多导致储蓄人群减少,从而将造成储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劳动力供给能力下降,我国储蓄率将从现在50%左右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下降至25%左右的水平,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储蓄率的平均水平接近。

其次,劳动力数量下降导致非劳动力人口的增加,导致消费人群增加,从而将造成消费率的提升。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我国消费率将从现在50%以下的水平逐步上升,到2050年将升至70%左右的水平,同样与现阶段世界主要国家消费率的平均水平接近。

再次,在劳动力供给放缓的条件下,我国将出现储蓄率下降和消费率提高,并伴随着投资率的下降。根据我们的研究,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我国投资率将从现在45%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50年将降至30%左右的水平,基本接近世界主要国家投资率的平均水平。

最后,随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我国从事生产的人口下降,消费人群上升,进出口都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我国出口的弹性远大于进口的弹性,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伴随着净出口率的缓慢下降。我们的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减少,我国长期净出口率将从现在3%以上的水平逐步下降,到2030年前后进口和出口基本保持平衡,而到2040年前后可能出现逆差的情形,中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外部结构特征将逐步出现转变的趋向。

3.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如果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引起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企业将会自动用资本替代劳动,全社会的资本劳动比率将上升,这将导致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减,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事实上,对于我国而言,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带来的人口红利和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有利的人口因素正在发生嬗变,由此对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首先,人口红利式微将影响我国经济维持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根据我们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增加,抚养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由此产生的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7%以上,并在某些阶段高达10%以上,大大超过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是,近年来,伴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人口特征,我国抚养比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人口红利正在消失殆尽,由此将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将影响我国经济维持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我国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的特征,因此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重新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我们的研究表明,1994年以后,我国劳动力转移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将近两个百分点,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正在放缓,这在长期内将对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造成影响。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放缓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将在未来深刻的影响我国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针对这些带有经济规律特征的变化,我们必须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以应对由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带来的长期经济影响。




作者: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曾铮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2012年第5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28 16:50:01
好东西,感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