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北大的新闻很多,其中最火爆的是所谓的“奸淫门”。面对热闹,没有人可以免俗,但在热闹面前失去理智,失去基本的科学素养,则是经济学人的悲哀。我仿佛看到,民粹主义借助网络的力量,在中国大陆上空比任何时候都来势汹汹,简直是黑云压城。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至少越来越接近一门科学。经济学的核心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三讲”:讲逻辑、讲证据、讲利益。具体来说,首先要有假设、有推理,然后得到结论,这个过程必须符合逻辑。其次,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强调经验研究,因此理论通常必须得到证据的支持。前面两个特征是科学的一般特征,而经济学还必须有第三个特征,就是以“效率”为唯一视角,以成本-收益比较为分析效率的唯一手段。这三个特征缺一不可。否则,经济学和工程学、运筹学就没有区别,因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优化,但经济学会从利益的角度去寻找约束条件,而不仅仅是从技术的角度确定约束条件。我以为,一个学了经济学,或者懂经济学的人,平时想问题办事情都应该遵循上述“三讲”。但是,我错了,我发现很多受过经济学教育、甚至受过世界顶尖大学训练的人,一旦脱离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者一旦没有同行评审的压力,就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凭感性行事。在匿名的互联网上,这种非理性行为更是被放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北大“奸淫门”为例。面对这一丑闻,那些应该学过经济学的围观网民在一些专业论坛或网络社区持什么态度呢?
有人说,因为某某是名人,所以爆料必然是真的。名人=真实?这是哪门子逻辑?名人撒谎的多了去了,因为名人通过夸张的爆料可以博取眼球,这种收益很可能远远大于不对称信息下少数人的批评带来的成本。
有人说,因为某某学术水平高,所以他的话可信。学术水平=道德水平?那怎么解释某个哈佛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去偷邻居家的马粪?北宋蔡京的书法是一流水平,但还不一样是万人唾骂的大奸臣?
有人说,因为大环境不好,所以有这种事情很正常。普遍性=必然性?我能因为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低下,就随便怀疑某个具体的人必然道德水平低下吗?学过计量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样本选择”,就是研究者不能专门找有利于自己的样本。为了证明北大“奸淫门”必然成立,就去找了一堆没有关联的个案,这跟“黑打”和先抓人再定罪的非法手段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有人说,因为某某以前痛批时弊,所以这次也不会看走眼。以前的证据=现在的证据?看来,一个人只要做对一些事情,就可以口无遮拦、甚至为所欲为了。好比有人以前揭发过学术不道德,因此他所有关于学术不道德的指责必然成立,这怎么听着象“出身论”啊?
有人说,这事肯定是真的,而且肯定会被有关部门遮住,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请问,你最起码该信任某个机构吧?要让所有的机构在所有的时间为一件事做假,这成本得有多高?收益又能有多少?不能说ZF的结论对自己有利就体现了依法治国,对自己不利就证明了贪污腐败。完全根据个人偏好来做出规范的判断,这是客观中立的态度吗?
有人说,因为有很多跟帖的网民支持某某,所以这事一定是真的。看来得到真理太简单了,只要搞个网络投票就行了,还要学者干啥呢?我多次说过,一方面中国的网络是世界上管制最严格的,因为上不了Facebook、Youtube,有时甚至也上不了Google,但另一方面中国的网络又是世界上管制最松的。任何人在网络上可以任何方式辱骂任何普通公民,但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世界上除了中国大陆,哪里还有这样自由的网络?如果骂人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但是却可以赢得口舌之快,那么骂人的话、批评的话有多少是真的呢?那些天天在职场上进行利益博弈的人,号称学过经济学的人,总该懂一点基本的成本-收益分析或激励理论吧?
够了。看来,一个人要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时做到讲逻辑、讲证据和讲利益是容易的,难的是在非经济学问题上也能做到这“三讲”。
聂辉华
人的学习,是理性不断战胜感性的过程,是认识不断加深、常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最近看一组数据说国内科普普及率3.27%,十二五规划目标水平是5%,而这是发达国家20多年前的水平。近日本论坛也展开对邹事件的讨论,从此事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拥有一定学位、受过较好教育的很多网友依然缺乏理性、建设性讨论的观念,我想这距离公民社会还差距许多。当很多人在呼吁民主、自由、权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