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4862 14
2005-03-27

在闲人的版面扯点闲话。

我注意到,很多经济学家都经常批评自己的国家。例如,哈佛天才教授Shleifer是俄国人,但是他对于俄国转型可谓恨铁不成钢,总是说不如中国转型成功,甚至指斥俄罗斯的国有企业以美国市场1/1000的超级廉价流失了。对于俄罗斯的腐败也深恶痛绝。

Shleifer的弟子,芝加哥大学的牛人Zingales、Rajan分别是意大利人和印度人,但是他们却常常提及祖国的金融腐败现象。斯坦福教授Segal也是Shleifer的得意弟子,还没有看到他对俄国的溢美之词。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经济学家(不一定很普遍)都批评祖国?是因为(1)信息更对称还是因为(2)知识分子的批判本性?(3)又或者是“爱之深,恨之切”?

如果是(1),他们和完全可以交换批判嘛;如果是(2),就难以解释为什么老挑祖国的刺啦;如果是(3),为什么其他经济学家不这么干?钱颖一也是哈佛的,好像就是Shleifer的弟子吧,在分析转型时对中国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

行为经济学有好的解释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27 22:59:00

挑刺是好事,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老爱听好话的国家只会退步.

钱的为人不晓得,他应该是算主流的吧?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走狗的多多.

这就是偶的看法.鄙人学识浅薄.见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7 23:08:00
可能是四:在美国人眼中,他们都是“该国通”,批评批评可以加强这种认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7 23:19:00
数据呢?要批评中国的数据呢?你可以相信那些数据吗?不想混了差不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19 16:54:00
有两种人,一种侧重于看事物的正面,一种侧重于看反面。好的经验要继承,失误要改正。不能说整天批评自己国家就是进步,而称赞就是奉迎。关键看有没有提出进一步前进的建议,可行不可行!社会公众都有个心理界限,不管现状如何,我们都是为理想而努力,鼓舞是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1-20 09:19:00
这个问题应该在早期就流行过,关于东方人和西方人的不同,比如我们也很少看到青木昌彦批评日本。这可能和东亚爱面子的文化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