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22 00:38 
马克思除了用“平均劳动力”引申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再在那儿表示过“劳动量与劳动力成正比” ...
曹兄的两条观点,值得wzwswswz 兄借鉴。
(1)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的确就是劳动力的内涵。
(2)劳动量=劳动力*劳动时间。但是马克思数学太差,以为求个别价值的平均值可以先求平均劳动力个平均劳动时间,平均劳动力X平均劳动时间=平均价值。
我们说的“劳动力”,它一定应该是“人的活的个体劳动力”。人死了就没有劳动力。劳动力是指活的个体人的劳动力,它是活的个体人的一种天赋权利和私有品,是受制于活的个体人的自主意志所支配的劳动能力。每一个体人的劳动力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都具有社会劳动性质,都起着某种的劳动职能的作用。
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就是建立在“个体劳动力”所具有的“劳动职能”这一社会基础上的,“公有制”以及“抽象劳动”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都是永远消灭不了它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物质的、社会的、技术基础的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可以将旧式生产的“缝”和“织”之间的区别消弭掉,以一种新的劳动职能来取代;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消弭旧式生产的“缝”和“织”之间的区别的同时,又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劳动职能和新的劳动分工及其新的交换方式。建立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公有制”,消灭不了由其基础上所不断地产生的新的“私有制”的萌芽.....。就此而言,“公有制”与“私有制”二者之间不是谁将消灭谁的问题,而是二者之间相互消弭差别,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问题。。
在无法认知和规范每一个体人的“劳动力”基础上,就无法做到“社会平均化”。
例如:
每个在校学生的每学年的学习成绩都是一个“平均化”的指标。那么,每个学生在某学年的《各课学习成绩的统计表》就是该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该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又都是规范的、可测量的和客观的,如数理化、外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生理、体美劳等等(需具备“百分制”考核指标体系)。
这些“数理化、外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生理、体美劳等等”,若类比“个体劳动力”的话,就如同是:个体劳动力所具有的“劳动职能”的划分(注:劳动职能内部也具有高、中、低等不同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的区别)。
如果,在每学年的考试中,你不就每个学生的“数理化、外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生理、体美劳等等”,搞出相对应的《各科学习成绩的统计表》来,你怎么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平均化”呢?即便加进去学生的“学习强度和学习熟练程度(注:包括学习方法得当,学习技巧多,考试经验丰富)”这两条参值,你也得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总成绩及其各科学习成绩上的“平均值”。
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建立在“社会劳动力”这个概念上的。他说,“社会劳动力是由无数个单一的个体劳动力构成的”。这个“构成”或“组成”,意味着“之和”。那么,在无数的单一个体劳动力组成社会劳动力之前,我们能够做到,将无数单一的个体劳动力消弭掉它们之间所固有的不同的质,即消弭掉它们之间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劳动职能的区别,使之将它们之间的区别全部地改造成为“同质”或“均质”的“社会平均化”的个体劳动力吗?我个人认为,不能。
社会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决定了社会劳动力在其内涵上须具有各种不同的劳动职能,否则后果难以想象。设想一下,我那天要动一个大手术,主刀医师对我说,“我参加麦收劳动整整一周,我昨天刚回医院...。你不要担心,医师和农民之间的劳动力都是均质的,没有劳动职能的区别.....”。我听罢后,签字让他为我做手术吗?(注:手术签字,就如同购置商品一样,也是价值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