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3 01:04 
我目前手头没有任何资料。不过阁下提供的资料可以引用下: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 ...
老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解释过“社会平均劳动”及“复杂劳动”是怎么一回事。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源于劳动力自身的复杂性;而劳动力自身的这种复杂性与价值的增值没有必然联系。我个人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理解为“社会平均劳动”下的一个“平均的时间样板”,[1]如下:
“我们在前面指出过,对于价值的增殖过程来说,资本家占有的劳动是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还是较复杂的、比重较高的劳动,是毫无关系的。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但是,无论纺纱工人的劳动和珠宝细工的劳动在程度上有多大差别,珠宝细工用来补偿自己的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劳动,与他用来创造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追加劳动在质上完全没有区别。可见,在这两种场合,剩余价值都只是来源于劳动在量上的剩余,来源于同一个劳动过程——在一种场合是棉纱生产过程,在另一种场合是首饰生产过程——的延长。另一方面,在每一个价值形成过程中,较高级的劳动总是要化为社会平均劳动,例如一日较高级的劳动化为X日简单的劳动。因此,只要假定资本使用的工人是从事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我们就能省却多余的换算而使分析简化。”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223-224页。
[1]
马克思说:“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就劳动力代表价值来说,它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物化的一定量的社会平均劳动。”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193页。
实际上,“社会平均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平均化”。所谓“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句马克思的名段之中,就已将“社会平均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这二者概念联系在一起了。另外,马克思还运用这一概念说:“社会对麻布的需要,象对其他各种东西的需要一样,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竞争者已经满足了这种需要,我们这位朋友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过剩的,因而是无用的了。接受赠马,不看岁口,但是我们这位织麻布者决不是到市场去送礼的。我们就假定他的产品证明自己有使用价值,因而商品会把货币吸引出来。但现在要问:它能吸引多少货币呢?当然,答案已经由商品的价格即商品价值量的指数预示了。我们把商品所有者可能发生的纯粹主观的计算错误撇开,因为这种错误在市场上马上可以得到客观的纠正。假定他耗费在① 德国成语,意思是:接受礼物,不会计较好坏。——他的产品上的只是
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商品的价格只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名称。”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125页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呢?其实,马克思将“社会劳动力及其耗费量”与“社会劳动量”等同起来。这一来,马克思就预先将人类生产的“社会总产品”与社“会劳动量”联系一起了,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产所需的“社会劳动量是既定的”。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若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是不变的,则决定了社会劳动量是不变的。为此,马克思本人再次解释丰年与灾年的产量问题,他指出:社会劳动量是既定的,这是解释该问题的前提。马克思说道:“商品的价值固然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但这个劳动量本身是社会地决定的。
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改变了,例如,同一数量的棉花在歉收时比在丰收时代表更多的劳动量,那就会反过来对原有的商品发生影响,因为原有的商品始终只是本类商品的一个样品(26),它的价值总是由社会必要劳动计量的,因而也总是由现有的社会条件下的必要劳动计量的。”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236页
[注](26) “全部同类产品其实只是一个量,这个量的价格是整个地决定的,而不以特殊情况为转移。”(列特隆《论社会利益》第8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