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2-9-4 09:41:41
xiaxt 发表于 2012-9-3 23:32
上一篇帖子,仅是引子。

我如实地反映了马克思原文及其原意,目的就是一个:马克思的“价值”非价值。
  这篇帖子值得点评一下,对文中的亮点进行再升华,有助于网友加深理解其意。

  一,将社会劳动力与单个(个体)劳动力系统性的连续起来、使劳动价值论的整个逻辑完整自洽。社会最早是由单个的个体劳动力存在形态,逐渐走向集中劳动的。集中劳动以是个体劳动为参照的,同样的,社会劳动的解读基础仍然是个体劳动。

  二、作者对个体劳动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分析。这个分析内容很广泛,这里只捡对价值有关的内容进行提示。请注意作者这句话:“即每一个劳动力取得独立权利、自主意志和全面自由发展”。这是个体劳动者价值存在的前提。反过来想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个体劳动者是不自由的,那他生产的东西还会有价值吗?不自由就决定了他的生产或产品必须归属于其它人。

  三、作者对马克思以抽象的名义,实质上是以“会计学”或“统计学”的“平均值”来研究问题深有痛感。相信大多数深入研究马克思理论的人对这个问题也有同感。这个“平均值”让理论脱离了现实和具体。例如:现在人们对人均国民收入深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被”收入了。这是因为人均值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作者用“拦腰一刀”来描述“平均值”与社会现实的割裂是非常形象的。

  四、人的劳动力价值问题,或个体劳动力的价值问题,开辟了新的解读。人的劳动力价值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生产力”。这个观点,弥补了原来劳动价值论逻辑上的不自洽,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又为人的劳动力价值来源找到依据。

  时间有限,内容的解读很粗糙。作者的思考是非常深入和新颖的,进入一个新境界,看到的是广阔无垠的新世界,无法只用这几句解读就能概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0:01:35
分析得非常到位!马克思混淆了劳动力价值在生理上和生产上的意义,用生理上所谓的“仅够糊口”来论证生产上收益分配的公正性,完全犯了指称不当,举证不当的错误,导致“剩余价值论”论证不当,结论荒谬的必然。

此外,生理意义上的“仅够糊口”也是一笔糊涂账,其标准是什么,定量的依据是什么,劳资双方各自的“糊口”标准又是什么,一概不知,就凭脑袋一拍,嘴巴一说,反正你们就能明白似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0:29: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0:52: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1:02:38
xiaxt 发表于 2012-9-3 23:32
上一篇帖子,仅是引子。

我如实地反映了马克思原文及其原意,目的就是一个:马克思的“价值”非价值。
作者提出"劳动力本质上不是"力",而是一种生产职能",这个问题非常关键.马克思认为生产职能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劳动力本身.在生产职能之外还存在一个劳动力的概念.xiaxt先生相反,认为劳动力就是一种生产职能.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马克思的论述见资本论1卷第六篇工资590页-592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1:05:10
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3 22:33
找到了马克思的原文:

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 ...
马克思不是把劳动力平均成"无",而是平均成"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2:11:57
如果"劳动力"这个概念被"生产职能"代替,经济学,不仅马克思经济学,也包括流行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都要重写.例如,生产过程的的生产要素,其中的劳动力要素就要被生产职能替代,这就有理不清的麻烦.
在老马那里,劳动力的职能是指具体劳动.具体劳动与生产职能有区别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2:41:10
gxg 发表于 2012-9-4 11:05
马克思不是把劳动力平均成"无",而是平均成"1".
如果平均成“1”,则劳动力不会消失。不同群体(部门和地区)的平均劳动力肯定难以相同,这个群体是1,那么群体可能是1.2。这样劳动力便没有消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2:56:43
xiaxt 发表于 2012-9-3 23:32
上一篇帖子,仅是引子。

我如实地反映了马克思原文及其原意,目的就是一个:马克思的“价值”非价值。
我对马克思没讲明的思路的理解比你的简单些。我认为纳马克思是这样想的(暂时抛开价值的定义不谈),他看到同质商品的价格相同这个事实,也看到每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不同的事实,于是拉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

显然马克思的数学知识有限,没有意识到在“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这个前提下,价值是劳动力在时间上延续(阁下提供的资料里马克思提到这个延续,但是那已经是打补丁),即,价值=劳动力*劳动时间。自然这是个别价值,不能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而决定价格的价值是个别价值的社会平均值(怎么平均暂时不讨论)。那么社会平均价值如何求算呢?稍懂算术就知道,在q=ft这个形式中,q的平均值是不可以等于f的平均与t的平均值相乘的。显然马克思以为q的平均值等于f和t平均值的乘积,于是便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2:59:12
gxg 发表于 2012-9-4 12:11
如果"劳动力"这个概念被"生产职能"代替,经济学,不仅马克思经济学,也包括流行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都要重写.例 ...
现在知识要理清这个关系的确很难,我们能做得就是尽力将真理往前推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3:45:12
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4 12:41
如果平均成“1”,则劳动力不会消失。不同群体(部门和地区)的平均劳动力肯定难以相同,这个群体是1,那 ...
在劳动量问题上,马克思没有什么独创,基本是继承斯密和李嘉图的.斯密是把工作日看成不变的.从而以劳动即劳动者个人作为劳动量.而李嘉图则把劳动者个人看作不变的,以劳动时间作为劳动量.马克思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定为劳动量,而在实际论述时,有时也把劳动者个人等同于工作日.在他那里1个劳动=1个工作日.
但是马克思有一个思想,值得注意,就是他认为,劳动时间疏密可能不同,懒人的劳动时间是稀疏的,因而懒人的劳动时间10小时可能只等于正常劳动时间的8小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3:56:15
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4 12:56
我对马克思没讲明的思路的理解比你的简单些。我认为纳马克思是这样想的(暂时抛开价值的定义不谈),他看 ...
你如果把f规定为"劳动量/时间",则公式q=l/t×T=L.
意下如何?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6:41:12
gxg 发表于 2012-9-4 13:56
你如果把f规定为"劳动量/时间",则公式q=l/t×T=L.
意下如何?哈
变换下是可以的,但是逻辑规定必须是Q=FT这种形式。

记得以前也有人跟我谈起这个问题,建议你看看物理学里面的一些公式,比如电压、电流、电阻几个基本公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6:56:31
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4 16:41
变换下是可以的,但是逻辑规定必须是Q=FT这种形式。

记得以前也有人跟我谈起这个问题,建议你看看物 ...
如果变换可以,那就与现实符合了,现实中每个人的劳动 量都是按劳动时间计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7:00:14
众网友读懂了马克思,可未能读懂你。

你的论点:“从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这个基本原则看,劳动量=劳动力*劳动时间,即q=ft。”应该没有问题。但这不是对劳动过程的完全描述。请你自己回答自己以下问题:

1、劳动力的支出是用什么尺度来计量的?[请也用公式表示出来]

2、对劳动的监督是去检验其过程的结果——劳动的产品——更方便呢,还是时时检测过程中工人发挥出的劳动力大小和计量劳动时间更方便呢?[参照物理学中动量与冲量的关系]

3、当某种具体的劳动的社会平均强度和熟练程度一旦成为公认的事实时,用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量和直接用产品量来表示劳动量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明白了以上问题,你还认为马克思的“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测量”还是错误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7:00:23
小时工,就是按时间计算劳动量支付工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7:27: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7:30:06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9-4 17:00
众网友读懂了马克思,可未能读懂你。

你的论点:“从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这个基本原则看,劳动量=劳动力* ...
从简化上将,马克思说“劳动量有劳动时间测量”并非不可,但是马克思没有说明这是简化式,并且劳动量由此与价值无关。另一方面,马克思为了说明劳动量与价值的正比关系还大了很多补丁,于是搅合不清。比如倍加关系。

阁下提出如何测量劳动量的大小这个问题,我目前不知道。

对劳动的监督,我肯定的说,那种方式都不方便。比如在合作劳动中你怎么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来监督?有一点可以肯定,忽视了劳动力,马克思的东西不可能与实践衔接起来。

如果劳动时间——即上班时间是有效的,那么考察劳动力大小和品质的指标就不会是实际中的主要工作了。不管是共有还是私有,工资级差始终是工作重点。工资等级、职务、职称、奖金、福利等都不是以劳动时间为考察标准的,而是以劳动力大小和品质为标准来考察的。劳动时间长直接给加班费就完事了。

实际中,收入(不考虑老板的利润)差别有多少是靠劳动时间延长导致的?有多少是靠劳动力大小和品质导致的?阁下心里有杆秤,是不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7:40:29
gxg 发表于 2012-9-4 17:00
小时工,就是按时间计算劳动量支付工资的。
同样1小时,搬运工10块钱,高级搬运工20,再高级30,……,因劳动力导致收入级差大得很。比如刚入行的演员与大牌明星比,刚入行的三五百一天,大牌明星三五百万一天。哪怕就是家政这种小时工,收入差别能高达1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7:56:21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9-4 17:27
从宏观角度看,千百万劳动者的劳动力可以被视为大体均衡,……所以马克思的错误并不在于他把劳动力平均 ...
我不认为你的Q=F(fn)t不妥,但是在我的认知度内,我还是认为定义生产力F是人、物和组织共同的合力比较合适。此时可以这么看,即人、物和组织构成了一个大机器,这台大机器支出力就是生产力。

阁下一直在提出Q=F(fn)t这个公式,是不是受制于经典理论的分配理念——谁创造就归谁,希望从生产上鉴别出人和机器各自创造了多少?

这里我强调下,创造与所得没有必然联系。研究生产时大没必要考虑分配问题——及价格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8:28:54
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4 17:40
同样1小时,搬运工10块钱,高级搬运工20,再高级30,……,因劳动力导致收入级差大得很。比如刚入行的演员 ...
在你的例证中,不管差距多大,每个人的劳动量都是用劳动时间测定的。你应该用出場费来反驳。大牌出费50万,小牌5万。但是你这样举例,又会迂到另外的困难,你的f又是什么?大牌劳动力会是小牌的10倍吗?根据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8:45:22
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4 17:30
从简化上将,马克思说“劳动量有劳动时间测量”并非不可,但是马克思没有说明这是简化式,并且劳动量由 ...
既然简化是可以的,没有问题,需要繁化时,作技术处理不就完了吗?原理站得住就是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9:06:58
曹国奇 发表于 2012-9-4 12:56
我对马克思没讲明的思路的理解比你的简单些。我认为纳马克思是这样想的(暂时抛开价值的定义不谈),他看 ...
曹兄:

我赞成你的看法——“马克思的数学知识有限”。现当代的数学理论的科研成果大多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取得的,由此现代经济学也获益匪浅。至少“指数函数”这个数学分析方法,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还未成熟,利用数学模式以诠释经济学思想及解构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则是现代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一直就是:成本、工资、利润及其价格理论。

交换价值的货币形式是价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格理论与其他经济学的价格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马克思将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中劳动量相联系。为此,马克思反诘其他经济学派:你们认为商品价格水平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当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指出,当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是由货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这样一来,马克思就将“价值实现”引向了“价值决定”,即由商品交换价值引向了商品价值形式。这一分析方向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问题不在于价格如何反映价值的,而在于价格所反映的价值内容,它(价值)内容到底是什么?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价值是凝结于商品中的劳动量。但是,假若我们问道,为什么各种的单位商品的劳动量不相等呢?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因为各种商品生产的特点及条件不一样,即使投入劳动力相等,形成的劳动量相等,但由于各种商品的数量不相等,所以平均到单位商品的劳动量也就不相等。但是,假若我们进一步问道,“在相同时间内同一劳动量”条件下,为什么各种商品生产的特点及条件的不一样,决定单位商品的劳动量不相等呢?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因为各种商品的劳动量,与劳动时间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与各种商品生产的特点及条件之间没有关联性。所以,不论各种商品的数量多或少,单位商品的劳动量之和相等该商品的全部劳动量。但是,假若我们再进一步问道,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们究竟是以各种不同的且一定数量的商品使用价值为前置条件呢?还是以“在相同时间内同一劳动量”为前置条件呢?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由于社会劳动力是“同质均值”的,所以投入劳动力数量相等,则劳动量亦相等。由于各种不同质商品的品质与产量之间没有可比性,所以无论我们怎样调整其品质与产量,都无法使各种商品中的劳动量变得相等,也无法使其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变得相等。所以,“等价交换”是相对的。由于各种商品的劳动量的绝对量不相等,所以,其劳动量的绝对量之间不适用于“等价交换”。

到底哪一种劳动量配置方法具有经济学意义?

第一种配置方法是,若在各种商品中实现相对的“等价交换”,首先就要从各种商品之间抽象掉“满足社会需求所需的使用价值”,唯一余下的是各种商品的“同质均值”的劳动量,所谓“同质均值”是指,劳动力性质是同一的,劳动力耗费形成的价值是等值。通过各种商品之间实现“相等劳动量”的“等价交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社会劳动量”的按比例分配,说明价值实质内容就是指在社会劳动量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劳动力的数量比例关系,对价格形成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侧重于“社会劳动量决定价值量”,所以,以“社会劳动力的数量比例关系”这单一化指标为根据,全面揭示价格现象与价值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解释力不足。

第二种配置方法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各种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其品质(品种)及其数量之间是无法比较其价值的,所以,尽管人们在制造它们中耗费一定的劳动量,但在未厘清价值与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之前,则无法确定这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也无法确认商品价值与价格之间的正相关性。

例如,食品类、服装类、住房类、通讯类、交通运输类、卫生医药类、教育类、文化娱乐类、家电类、家政服务类.......等等。这些各种商品,在其使用价值之间形成的数量比例,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甚至认为它们之间的这种数量比例关系没有任何的经济学意义。其实,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各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之间的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价格形成机制,决定着市场价格的基本走势。看似“混沌一团”,实则不然。正是这一数量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需求的结构比例上(如:权重比例上)的前后排序,共同决定着它们价值总量大小,决定着它们单位价值大小。例如,每年淡水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每年钻石的需求量,原因在于人们对淡水需求量及其增长,远大于对钻石需求量及其增长,而人们对淡水的重视程度及其应用范围(注:农林牧副渔业、工业、建筑、生活服务及环境应用等),远大于人们对钻石的喜好程度及其应用范围。由于,钻石的物理体积的计量单位很小(1克拉等于0.2克),钻石体积很小且又十分稀有,所以,其价值量相对于淡水而言,可能很大。但是,每年淡水的价值总量远大于每年钻石的价值总量。再例如,“猪粮比”是“1:6”。在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如果没有加入新的科技因素和新的生产力,那么无论猪肉或玉米的批发价格如何波动,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它们使用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总是围着“1:6”这一中心而变化(注:价值有时是指一组生产要素的“指数关系”,有时是指单个生产要素的“相对量”,如劳动量),若社会需求不变,则这一数量关系相对不变,其价值量也相对不变。

在满足世界消费需求结构中,究竟哪一类商品使用价值所占的权重比例最大?答曰:“食品类”。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全球人口已于2011年10月底达到了70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10年世界GDP为619634.29亿美元;2011年世界GDP约为69.66万亿美元。 “民以为食天”。70亿人口,若人均每年消耗的食品类的价值为1000美元,则7万亿美元。则占2011年的世界GDP总产值的1/10。在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如果没有新的科技因素加入生产力的话,食品价值在“世界需求结构中所占1/10的比例”,很难发生变化。如果有一天,现代科技发展,能够以极低的生产成本将大量廉价的矿物资源转化并合成为食品,或者通过改变人体的遗传基因,使得维系人的生命体能仅需要极少食品,那么食品类的使用价值量及其价值量在整个的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中的排序及权重,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讲,食品价值取决于在整个的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权重;其位置越靠前、权重越大,其价值量就越大。食品类的价值量会随着使用价值量下降而萎缩。在此情况下,其他商品使用价值量及其价值量将相对上升。在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下,食品类的生产价格必将出现重大调整。

从价格理论上讲,在商品世界中,任何一个商品都有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并承担价值尺度的职能。我们可以认为,所谓“货币”,其本原就是一种“特殊商品”。既然如此,在货币流通次数(俗称“货币的换手率”)不变的情况下,整个商品总量的增长,必然也意味着,或者说也包含着这一特殊商品——“货币”总量的增长。由此看出,货币自身数量增长显得很重要,而其价值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也就是说,货币的流动性,远比货币含金量重要得多。商品世界与货币商品之间形成的结构比例关系,即“价值或价格关系”,反映的是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们生产商品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凸显商品中价值或价格,也不是为了彰显商品中劳动的社会意义,而是人们为了通过生产商品,获取其使用价值(注:使用价值具有质与量的效用属性)。正是人们的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决定了人们在生产商品过程中,不断调节着自身劳动力与其他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以满足人们对不同的且一定数量的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注:以劳动或以效用为价值尺度,属于技术性问题。)

在满足世界货币需求结构中,究竟哪一国家的货币商品使用价值所占的权重比例最大?答曰:“美元”。

若将社会总产品视为一个由各种各种且一定数量的产品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话,则社会总产品的分类,如:食品类、服装类、住房类、通讯类、交通运输类、卫生医药类、教育类、文化娱乐类、家电类、家政服务类.......等等,那么,它们之间的“各种不同的且一定数量的产品关系”,就可近似地看作是“各个国家的不同铸币(币种)之间的数量关系(汇率)”。如果,某一国的货币在整个的社会货币需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权重最大,而其他国家货币都以该货币作为计量各自货币含金量的基础货币的话,则该货币就取得“世界货币”的地位。商品世界中的价格形成机制也是如此。如果,某一商品在整个的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权重最大,而其他商品都以该商品使用价值作为计量各自价值量(价格水平)的基础价值的话,则该商品就取得“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形式的地位。亚当·斯密曾按照这一思想,试图以200多年的谷物物价水平曲线作为统计基础,以此设计出一个“价格形成机制”,但未成功。值得提及的是,尽管斯密的方法没有成功,但是斯密的这一思想,至今无人质疑它的合理性。在这通篇帖子中,我想指出的,就是斯密这一思想。

商品价值绝对量(总量)中的一部分的各种商品的价值相对量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相对量之间却有可能是相等的,彼此间存在着各自价值量上的差距很细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这里,凸显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资源即生产要素的稀缺性问题。李嘉图早就发现这一问题,他说道,有些商品是稀缺的,即便人们为此付出更多劳动量,也未必能够增加其产量。这是由于某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天然稀缺性,所以人们在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中将其置于较重要的位置,占据较大权重,因此这些资源性的生产要素就天然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忽略的一点。而有些非资源性生产要素,如钻石等奢侈品,尽管是稀缺的,但是其社会的使用价值不大,在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中并不占据重要位置,权重比例也不大,所以,其社会价值(总量)也就相对较低,但相对而言,它们的单位商品的价值却较大。

总之,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决定着各种商品的价值绝对量(总量)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绝对量(总量)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这一变化必然会反映在各种商品的价值相对量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相对量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上,最终会引起各种商品的价值相对量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相对量之间的“等价交换”的稳定状态被打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无论你藉以哪一种商品作为货币,都无法避免这一变化所形成的新的结构比例关系。特别是代表物质技术生产力的的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应用于人们物质生产及精神文化生产领域时,新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出现,预防癌症的疫苗的诞生,新型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的运营,...等等,都会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新的变革,促使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随之全球化的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新科技和智力劳动力等先进生产要素,在社会消费需求的结构比例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所占据的位置和权重比例越来越重大,其社会价值随之越来越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19:56: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20:02:02
gxg 发表于 2012-9-4 18:28
在你的例证中,不管差距多大,每个人的劳动量都是用劳动时间测定的。你应该用出場费来反驳。大牌出费50万 ...
技术处理很轻巧,实际操作很繁杂。国情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20:10:52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2-9-4 19:56
我不认为你的Q=F(fn)t不妥,但是在我的认知度内,我还是认为定义生产力F是人、物和组织共同的合力比较合 ...
生产力自然具有力的性质,它是矢量,肯定不服从加法关系。至于乘法关系好像也不服从。比如搬运工支出的劳动力的方向与劳动规定的方向相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20:13:05
xiaxt 发表于 2012-9-4 19:06
曹兄:

我赞成你的看法——“马克思的数学知识有限”。现当代的数学理论的科研成果大多是随着计算机技 ...
阁下这样的思考真的很好,但是离开主贴的内容太多了。阁下的提问已经涉及分配问题了,而经典理论没有分配理论,这个问题很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20:14: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20:19: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4 20:29:5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