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曾经将一位好友的un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为“不够知己”,他特别得意,他还说吴宓先生是可以入得“无双传”的。现在的人看来,这是极大的讽刺。可是,这是当时的校园风气,在最近的《清华人》杂志上,就讲述了当时师生相得,相互戏谑的各种事情。这种宽松的环境,产生了无数的妙语警句,倒成了一时佳话,更成为后人谈论的逸事掌故。
其实,这是中国文化界的一贯传统。在大才子冯梦龙穷搜天下奇闻逸事的《古今谭概》里更是数不胜数。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很丑的妓女,以妙语闻名当时学术界。大家都奇之。有一次,有几位文人喊她来座谈。一人问道:“你最近读什么书?”妓女答道:“烈女传!”举座哗然,一人喷茶道:“母狗不得无理!”妓女从容行礼道:“我是母狗,诸位可是公猴(公侯)?”文人们全部绝倒。至于后人托苏东坡名义写的那本《东坡志林》里面也多有这样的例子。
实际上,学者之间相互戏谑,当是学术思维活跃的一种社会表现。以“拗相公”闻名天下的王安石,就有专作“翻案文章”的风格。最有名的就是他那篇说“孟尝君得鸡鸣狗盗之徒,不算得士!”的文字了。司马光可能不熟悉他的这种文风,以至于被他写了一篇《与司马谏议书》,弄得很没面子。那篇文章,才气纵横,刀枪突出,算得这类文章的顶级作品。可惜司马光没有活到现在,不然,他如果看到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对王安石的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评注,一定会抚髯大笑,来一句“老王,你也有今天!”不过,我估计,苏洵的那篇说王安石是奸贼的《辨奸论》,已经足够司马谏议解气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受得了这种戏谑的。很多人还会因此而生气。据一些不确切的传闻,我估计康南海康圣人,就可能会生气。因为有些传闻把康圣人说成了“小鸡肚肠”式的人物。当然,这不一定可靠,因为那可能是革命派人士的谣言。
但是,对钱钟书的“不够知己”,吴宓先生是生了气的。当然,他没有公开表达出来。他在日记里泄愤,发火。在很多年之后,这些日记整理出版,偏偏吴先生的后人,要请钱钟书先生来写序。对自己的老师,当然不能再开玩笑了,可是,又不能没有交代。于是,钱先生就只好表里不一地道了个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说“要是我当时看到老师的这篇日记,一定会羞愧到死,折断毛笔,砸掉砚台!”显然,他知道了之后,并没有这么干。不过,他可能改用钢笔了。所以,就算把毛笔全折断了,也无关紧要。他还可以继续写自己的《管锥编》,继续做他的“中书君”。
当然,这些都是旧时的笑话和逸事。现在的人,认真到了较真的地步。戏谑是万万不可的。《内幕:钱颖一不要邹恒甫》一文,典型地说明了“戏谑”这种风雅之事,在当今的这个时代,是多么的不合时宜和穷途末路。你不能开他的玩笑,即使是有根有据的玩笑,也不能开,因为这要被那些较真的人说成是“骂”。邹恒甫先生臧否北大光华诸公,笑他们没学问,本是一件风雅之事,因为诸公还算有分量,还算是人物,才入得邹先生的法眼,这恰恰是一种恭维。偏偏《内幕》及幕后诸公,是些较真的人物,他们要说成是“骂”。这真让人想不通。我在想,如果哪一天邹先生,兴趣来了,把qianlaoda我,给从头到尾戏谑一番,我会真心诚意地“深有荣焉”!哪还会想到“骂”这个字眼呢?不仅如此,我还会为他的“机智诙谐”鼓掌叫绝呢!如果他肯把“李白杜甫”里的那个顺口溜里,加上一个qianlaoda,那我将来的自传里,一定会大加渲染一番,不让王安石、苏东坡、钱钟书他们专美于前。
现在的世道变了,“戏谑”,都变成了“臭骂”,还加上了“不可忍受”,可见,现在的人,是多么的“小鸡肚肠”。康南海先生的绝技,不仅没有失传,而且,还广泛流布起来。我想,这才是让人最不可忍受的。
也许,这算是“科学主义”的进步。让人们知道,除了机械的精确之外,人类也应该变成“精确计量”的物种,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可是,这是不是像极了《1984》呢?如果这样下去,人们会不会规定,笑容、眼泪,这些东西,要都精确计划、精确度量呢?我想不出这样的世界。
不过,从《内幕》里,我深深地认识到,北大光华,是一个严肃谨慎的学院。也许,这是现在的北大的风气吧!李敖大师,不就在北大讲坛上一再地纳闷吗?“他们不笑,你看,他们都不笑!”甚至他还对着北大第一号人物说:“你都不笑,弄得我紧张死了!”我相信,他没有看到《内幕》这篇奇文,否则,他就不会这样百思不得其解了。
至于清华,那可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工科学校。最崇尚科学度量方法了。所以,我不奇怪那位女同学要李敖大师为“北大是孬种”这句戏言道歉。我奇怪的是:如果她听不懂戏谑,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去做这个不称职的“解人”呢?看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不能仅仅限于“科学知识”一个方面。它还应该包括“知戏谑者为知之,不知戏谑者,可千万不能冒充之!”否则,真要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通常就是这样的,“无趣之人”常常做出让人为难的“有趣之事”。而且,这世上的无趣之人,又那么多!那么多,多得挤死了“有趣”!真可怕。
http://zouhengfu.blog.sohu.com/6074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