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价值就在于是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由由于个人精力有限,所以一般人努力在各类知识、方法的掌握上程度上就有差异,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了不同的知识体系、形成对社会不同的认识。2年前的导师见面会上,王老师提出了前进的3个方向的论断,虽然在原来可能也听过、看到过,但是老王生动、形象、具体的描述让我记忆深刻(当然也是因为我记忆力差的缘故)。所以我想了下,大致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各类知识的积累、正确认识的形成所致(不要告诉我,你的性格、习惯、脾气、各种能力等不适你学习的结果,这里定义的是广义的知识)。

图一 方向的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
来源:笔者在visio中绘制
一个人在不在学校无所谓(特别是对于知识广度来说),只要他有正确的态度、一颗上进的心,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或早或晚大家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校也并不一定比在校外发现的早,个人觉得这个主要是靠自学过程中的领悟,如果在校期间严重依靠外界老师同学就自学的慢,再加上有些学校的教学理念有问题、有些老师不能为人师表传授的东西也价值不大,真心可能误导年轻人哪!),通过实践的积累都会成长成可用之才。
关于早日腾飞的观点,那可能要取决于很多因素,自己可控的可能就是用心、力程度了,好比A到B距离一定,如果你车的速度快那必然是所用时间少了。。。当然也意味着沿途的风景你来不及欣赏、承受更大的压力,克制欲望、延迟满足,而这并不一定是值得的。
其实没有那条路是绝对正确与错误的:
表一 职业选择与其差异
| 特点 | 遗憾 |
企业家 | 低成本、进入门槛低;日后分化剧烈 | 太多的碌碌无为之人,糊口度日,房奴车奴,自由和尊严可能受到践踏 |
公务员 | 成本、门槛中等;分化程度中等 | 太多的虚度光阴之人,万年科员,失意、压抑、挫败、纵然才华横溢也可能用武之地,自由和尊严被扭曲 |
学者 | 高成本、进入门槛高;差异没有最不显著 | 太多的不配为人师表之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学术上不拔尖会必然低人一等,生活单调、刻板 |
来源:笔者根据认识整理
所以啊,对比起来,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不如意,所以对于即将进入校门和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应该考虑清楚的是最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方面和自己最擅长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所以自己的态度、对问题的认识、自己前进的方向、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决定了人生的轨迹。
后记:这几天比较累,我也发现某人是正确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习,学不学貌似关系不大毕竟捡起来快,但是悟不悟还是差别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