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从重视本土培养的人才开始。从改善人才的学术与研究环境开始做起。
我们对海归重视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慢待了本国自己培养的人才,不要让他们凉了心。
出国留学是好的,以后再回来也是好的,但需要反思:为什么那么多人费那么大力气出去?这不是我们的光荣,而是耻辱。
非常优秀的学生考上大学后,一出国、二考研、三外企,目标基本如此。这里的最大问题是,高等教育占了我们教育资源的很大一部分,理应收回来更多,但好多却流失了。一方面,人家的大学是比我们好;但另一方面,有些人才我们自己也不重视。
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作为一个留学生,我自己的看法. 假如我一毕业之后就回来,似乎没有什么作为,并且除了语言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的优势.那回国干吗,而相反,自己在海外有了一定基础,例如有相当工作经验,或者有关系,自己能力也锻炼好了,回来似乎更好. 但是在那情况下,又要面临一个风险,自己在国外有基础,甚至自己有事业,回来又要冒很大的风险,假如找不到好的机会,那回国危险也很大.
制度问题啊!!!
有两个同学,当年 一起出国留学,一个学成就回国,现在某高校担任一般教授;另一个学成没有回国,获得了绿卡,现在受聘母校,国外专家学者待遇,远远高于当年的同窗。
爱国不分先后吗?
可悲啊!!!
近年来,我国不断的说什么引进人才。从国外高薪聘请专家啊!!!然而,国外却能从中国获得廉价的,但又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啊!!!这样一进一出,我国的损失很大。
是啊!如此一来,这无疑是对出国拿绿卡的一种奖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本是常理,我实在找不出不让这些大学生出国的理由,但对倾国家之力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为它国服务,心里总不是滋味。
为没出国的创造点便利的条件,让他们安心本职工作,这一点我们是可以做的。
南开大学今年即将实施本科生留学“百人计划”,即每年公派100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可成为母校的青年教师。
这既是一项学生培养计划,又是一项师资储备计划,是将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尝试。对于南开而言,哪怕一部分校友为母校服务,学校都将实力大增。既然如此,学校不如主动一点,送出去再请回来。
这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薪酬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关键。因为人才之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之争。要吸引人才,还须先有认识人才的眼光和包容人才的气度,还要有让人才发挥的空间。
是啊!这些由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
学成不归有物质条件的原因是肯定,但在国内科研不易出成果也是被公认的。——依辈分与资历论成绩高低、官学一体的管理体制。这就使我们缺乏一种让人才“安贫乐教”与“安贫乐研”的环境条件。
这次人事部、教育部等16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的一份通知显示,今后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可不受编制数额、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口所在地的限制。而且其子女高考可以优录。
出了国的,再予以各种优惠条件让他们回国效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呵呵,"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不要老是抱怨花了多少钱,都给别人培养了人才,等等.有什么意思呢?投资就会有风险,认了吧!
当然,谁都不想干赔本赚吆喝的事,那就从自己这方面再看看还有什么应该改正的没有!
只有诚意能留住人才。问题是什么是诚意?学经济的该知道诚意=激励
不管是减少人才的外流,还是把外流的人才吸引回来,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是否让别人值得留恋,是否值得回来,如果软环境不行,本身工资又撵不上发达国家,怎么可能让人才不流失,外面的人才怎么可能回来.但是,一定要注意,我们要留和吸引的是人才,而不是那些一般人.要对所有的人才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否则只会让更多的人流失.